《學會查無字詞典》精彩片段及評析(通用5篇)
《學會查無字詞典》精彩片段及評析 篇1
精讀——邊學邊練顯身手
1、暑期到了,聰聰跟隨爸爸外出旅行,他怎么一副裝束?心情怎樣?指名朗讀1、2自然段。
2、正在去景點的路上,爸爸突然問聰聰一個什么問題?(“驕陽似火”什么意思。)如果是你,你準備怎么回答?
生:最好查查詞典,可惜外出旅游沒帶字典。
生:根據字面也可以解釋,“驕陽”肯定是說太陽光很強烈,“似火”就是說太陽像火一樣烤著大地。
3、這的確是大家最習慣的解釋詞語的辦法。聰聰就是這么理解的,誰來讀讀聰聰的回答?(指名朗讀第4自然段)
4、那么當時身邊有沒有解釋“驕陽似火”一詞的現成“詞典”?(相機出示“酷暑季節烈日當空照,樹木耷拉著枝葉,馬路地面白煙縷縷”
的情景圖片或電腦多媒體畫面。)
生:沒有,聰聰身邊沒帶詞典。
生:有,當時天氣很熱,“詞典”就在身邊,周圍的景物就能用來說明“驕陽似火”。
師:對!雖然聰明當時身邊沒有解釋詞語的真正的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新華詞典》,但當時他們就處在“驕陽似火”的環境里,眼前的情景、周圍的事物就是解釋“驕陽似火”最好不過的詞典。看看聰聰的爸爸是怎么解釋的?(指名朗讀,引導讀出語氣,聯系圖畫解釋“烈日當空”“曬蔫”,朗讀時對該兩處適當加以強調。)
師:這就是查“無字詞典”。“無字詞典”上對詞語的解釋可不唯一的。看看出示的圖畫,聯系自己暑期的經歷,讓我們也來顯一下身手,賽一賽查“無字詞典”,解釋“驕陽似火”。
生:夏天的中午,烈日刺得人睜不開眼,馬路上的瀝青柏油都融化了,這種情形可以解釋“驕陽似火”。
生:太陽曬得小樹無精打采,小狗趴在樹陰下伸著舌頭不停喘氣,這種情形可以解釋“驕陽似火”。
生:夏天,地上的泥土曬得裂開了縫,仿佛在冒白煙,這種情形也可以解釋“驕陽似火”。
4、“無字詞典”上的解釋可有趣,可真精彩了。我們小朋友也會查了。聰聰和爸爸來到了大海邊,展現在他們眼前的是怎樣的一幅情景?(出示圖片或聲像結合的電腦多媒體畫面)給美景配美文,誰能用幾句話描繪一下這幅情景?(學生描述后指名朗讀相關的第6自然段。)
面對此情此景,聰聰的爸爸想起了哪個詞語?(“驚濤拍岸”)為什么會想起“驚濤拍岸”一詞?眼前的“無字詞典”能否解釋“驚濤拍岸”?(眼前海面上滾滾的波濤不斷涌來,撞擊在岸邊的巖石上,發出了山崩地裂的聲音,是“驚濤拍岸”最形象的解釋。)
那么你覺得眼前的這本“無字詞典”還能解釋哪些詞?讓我們再顯身手,亮出一個與畫面相關的詞語,再具體說說。
生:波瀾壯闊。大海一望無際,海面上波濤滾滾,多么雄壯啊!
生:驚天動地。海浪一陣又一陣,發出的聲音“哐——哐——”,非常非常響。
生:海天一色。大海很廣闊,往遠處看,海和天都不碰到一起了,海是藍的,天也是藍的,真美!
……
評析:學習課文不只是順著課文順序講讀一番,除卻對疑難的點撥、引導學生接納課文內容、吸收信息、理解詞句外,同時還有一個創生的過程,如聯系自身實際對課文個性化的解讀,順著文章內容、意蘊延伸開的相關、相似聯想,鋪展開的想象,等等,這就是閱讀中的“對話”——文本與讀者互動,讀者在接受的同時又發揮主動創造性。在此環節,邊讀邊領會什么是“查無字詞典”,同時讓學生現學現練,學著查“無字詞典”,既加深對“無字詞典”這一說法意思的直觀理解,同時及時地將知識轉化能力,十分有益。
《學會查無字詞典》精彩片段及評析 篇2
當我在讓學生對課文作整體感知的前提下,又引導學生精讀理解了課文的一至八自然段,在教學課文的第九自然段時,在學習爸爸意味深長說的話中,需要理解“有字詞典”和“無字詞典”的意思,明白它們分別指什么?教學到這,我沒有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而是提醒學生聯系上文仔細想想,它們是什么意思?不一會兒,有個學生站起來說:“有字詞典是指《現代漢語詞典》”,無字詞典是指看到和聽到的一切。又有學生說:““有字詞典是指用來查找的工具書,無字詞典是指現實生活” 。另一名生說:“無字詞典的解釋比有字詞典的解釋更能給 以真切、準確的感受。”聽了孩子們的發言,我表揚學生說得好,并且告訴學生,我們理解詞意,目的就是要弄清楚這個詞語表達的現實生活的某一種狀況,查無字詞典可以直接感受到,因此,比查有字詞典顯得更為重要。
課文中,爸爸引導“我”查無字詞典理解“驕陽似火”與理解“驚濤拍岸”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學生答到:“理解‘驕陽似火’,先提出詞語,后在生活中找出解釋”,理解‘驚濤拍岸’先感受生活中的現象,再與詞語對照。”我接著說:“很正確,這兩種方法都是查無字詞典的有效方法。現在,我們按照第一種方法,看看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可以解釋“驕陽似火”?學生聽了,興趣盎然,有的說:“夏天的中午,烈日當空,馬路上的瀝青柏油都融化了,有的說:“小狗熱得受不了,在樹腳下伸舌頭散熱這種現象可以解釋”,看到孩子們真正理解了詞意,我接著說了一種現象讓學生思考用一個詞來形容,結果學生也猜對了。
在教學最后一段爸爸的話時,讓學生聯系上文,回憶“我”理解‘驕陽似火’和‘驚濤拍岸’的方法,讓學生先進一步區別“有字詞典和無字詞典”,理解查“無字詞典”的重要作用,然后總結歸納查‘無字詞典’的兩種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培養了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并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為學生將來對詞語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會查“無字詞典”》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學會查“無字詞典”
《學會查“無字詞典”》教學設計之二
《學會查“無字詞典”》教學設計之一
《學會查無字詞典》精彩片段及評析 篇3
教材分析:
我們聽說的詞典都是用文字寫下來的,還從來沒有聽說過有無字詞典,課文的題目就引起了人的閱讀興趣。古人說紙上得來終覺淺,書本知識必須從體驗中加深理解。本文中的爸爸在帶領聰聰旅游中,并沒有一味地沉浸在美好的山水中,而是通過巧妙的點撥和引導,讓聰聰從對書本知識的死記硬背中走出來,到大自然中去學習,去領悟,從而認識到世界就是一本碩大的無字詞典。全文共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寫爸爸帶聰聰去旅游;第二部分寫在旅游途中學會查無字詞典。在爸爸的引導下,聰聰對驕陽似火的認識就變得活生生了,對驚濤拍岸這個詞語的意境有了感性的認識。通過本文的學習,讓人們明白了無字詞典不是別的,就是我們生活于其中的社會和自然,而要學會查它,就要處處留心,認真體悟。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懂得學語文不光要從書本上學,還要從生活實踐中學。
教學重點:
懂得學語文不光要從書本上學,還要注意在生活實踐中學。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把§1~5小節讀正確、流利。
2、體會爸爸和聰聰不同的理解詞語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今年暑假爸爸媽媽帶你們出去玩了嗎?玩的過程中你有些什么收獲嗎?
2、生講自己暑假的收獲、經歷。
二、初讀感知
過渡:暑假里有一位小朋友要聰聰也跟著爸爸到青島去旅游了一趟,我們來讀讀課文,看看他的收獲是否和我們相同。
1、自由讀:劃出生字詞,讀準字音,記住字形,試著聯系課文,想想它們的意思。
2、檢查自學情況。
(1)字詞情況檢查
(2)指名讀課文,有意識地請三位同學分讀課文(1-5)(6-8)(9)。
(3)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交流討論)
三、設置懸念
過渡:聰聰這一趟旅游的確很高興,因為他不僅看到了青島的迷人風光,同時還學到了一樣本領,想知道是什么本領嗎?
1、自由讀§9,讀通順流利
2、讀了這段話你有什么疑問嗎?
有字詞典?無字詞典?
3、只要我們和聰聰一起經歷了這次旅行,相信這兩個難題會被我們解決的。
5、自讀§1~5,讀準生字詞。
6、指名讀,正確、流利。
7、齊讀。
8、這兩個問題到底該如何解決呢?我們下堂課再學習。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細讀§1~5,體會有字詞典與無字詞典。
2、精讀§6~8,進一步體會查無字詞典。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細續體會
1、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讀通了§1~5,這部分內容主要講了聰聰和爸爸的一件怎樣的事呢?
2、再指名讀§1~5
爸爸問聰聰一個什么問題?聰聰怎么回答的?聽了聰聰的回答,爸爸笑了笑,他滿意嗎?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3、討論交流
板書:驕陽似火
爸爸怎么解釋的.:兩個人的解釋誰正確?
他們不同在什么地方?比一比哪種好?
聰聰:背詞典上的解釋,沒有實際的理解(板書:有字詞典)
爸爸:來自生活、大自然,答案具體、直接。(板書:無字詞典)
板書:烈日當空、樹葉曬蔫了
4、你能結合生活來說說驕陽似火嗎?
生可能會回答:
太陽當頭身上曬得火辣辣的
烈日當空同學們身上滿頭是汗
烈日當空地上曬得發燙
柏油馬路都融化了
5、讀爸爸說的話
講:這不是嗎?是一句反問句
師范讀。(讀出親切指正的口氣。)指名讀、齊讀。
能說出這句話的意思嗎?(這就是解釋。)
6、指名朗讀§3~5三個重點段
指讀,評議,練讀,指讀,齊讀。
7、學了這一節,你知道了什么?
要善于聯系生活來理解詞語,這就是學會查無字字典的方法。
二、精讀§6~8,進一步體會無字詞典。
1、自由輕聲讀§6~8
爸爸說:眼前的情景像不像驚濤拍岸,指的是什么情景?學生劃出有關語句,自由讀讀、指名讀,讀出洶涌澎湃的氣勢(海面上聲音。)
板書:驚濤拍岸:大海邊,波濤涌來,山崩地裂
2、爸爸用了驚濤拍岸來形容這番情景,你還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
3、爸爸在這里是如何使用無字詞典的呢?
把生活中看到的現象和一個詞語聯系起來。
4、你會用這種方法嗎?讓我們來試試,好嗎?
①一個地方盛開著許許多多的花,你想到了什么詞?
(百花盛開,百花爭艷)
②小明回家寫作業總是很認真很專心,你想到了什么詞?(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專心致志)
③天空中閃電一個接一個,雷聲一聲緊一聲。(電閃雷鳴)
三、回復讀§9,深化感受。
1、學到這里,你對文中的無字詞典懂了嗎?
無字詞典指現實生活。
查無字詞典就是要怎樣做?
學會留心觀察,體驗生活,從生活中學習語言。
2、你怎么理解爸爸說話的意味深長?你來意味深長地說一說。
指讀,評議,練讀,齊讀。
熟讀爸爸說的話。
3、總結全文
四、作業
1、把解釋驕陽似火的句子抄下來,并且再結合生活來寫上兩種驕陽似火的現象。
2、把解釋驚濤拍岸的句子抄下來。
3、結合生活現象,寫出詞語(見教案)
①
②
③
4、描紅
5、抄寫詞語
6、擴詞
查典
聰岸
音
《學會查無字詞典》精彩片段及評析 篇4
《學會查無字詞典》教學反思
《學會查無字詞典》是一篇教會學生語文學習方法的文章,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但關系到本單元學習成績的好壞,更影響到今后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方法的掌握,回此,我在課前更仔細地思索了本文的教法。
在讓學生對課文作整體感知的前提下,我又引導學生精讀理解了課文的一至八自然段,需要理解爸爸意味深長說的“有字詞典”和“無字詞典”的意思,明白它們分別指什么?教學到這,我沒有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而是提醒學生聯系上文仔細想想,它們是什么意思?不一會兒,有個學生站起來說:“有字詞典是指《現代漢語詞典》”,無字詞典是指看到和聽到的一切。又有學生說:“有字詞典是指用來查找的工具書,無字詞典是指現實生活”。另一名生說:“無字詞典的解釋比有字詞典的解釋更能給以真切、準確的感受。”聽了孩子們的發言,我表揚學生說得好,并且告訴學生,我們理解詞意,目的就是要弄清楚這個詞語表達的現實生活的某一種狀況,查無字詞典可以直接感受到,因此,比查有字詞典顯得更為重要。。
在教學最后一段爸爸的話時,讓學生聯系上文,回憶“我”理解‘驕陽似火’和‘驚濤拍岸’的方法,讓學生先進一步區別“有字詞典和無字詞典”,理解查“無字詞典”的重要作用,然后總結歸納查‘無字詞典’的兩種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培養了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并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為學生將來對詞語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礎。
另外本文的寫法很具特色,本文圍繞中心寫了兩個事例。最后運用爸爸的話寫出了感受,這些方法值得學生借鑒和模仿。
《學會查“無字詞典”》的教學反思
“無字詞典”指的是生活里的學問。學會查“無字詞典”就是要學會留心觀察生活,用心體驗生活,從生活中學習語言。這一課告訴我們:理解詞語的意思,不僅要學會查有字的詞典,而且要學會查身邊的“無字詞典;同時也告訴孩子在學習語文時,不僅要從書本中學習,還要從生活實踐中學。課文就是通過爸爸和聰聰暑假旅途中,爸爸幫助聰聰用無字詞典來理解“驕陽似火”和“驚濤拍岸”兩個詞語的含義,教會學生能夠學生學會用無字詞典。
在教學中,說到對驕陽似火這個詞語的理解,一貫愛思考的學生澤宇提出:“老師,驕陽似火這樣理解更容易,就是像火爐一樣的太陽當頭照著,都快把花草曬得著火了。”他的話音剛落,其他同學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說太陽像火一樣熱,把人都快烤焦了;有的說太陽真厲害,把馬路都曬得燙腳呢;有的說,太陽曬得太厲害,小狗都臥在那里,伸出舌頭,呼哧呼哧地喘氣呢……對呀,孩子們說的一點也沒錯,這就是學習,這就是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這就叫活學活用。通過這樣的理解,孩子們能用自己的方法來更好的理解詞語的意思,真正學會了查無字詞典。
課文在幫助理解“驚濤拍岸”時采用的方法是先觀察事物,再提出描述這種景象的詞語。引導學生明白了這種方法后,啟發運用,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我讓孩子們觀察第10頁的插圖,說說可以用什么詞語來概括父子二人此時此刻的情景。孩子們認真思索了一會兒,就迫不及待的發言,很快,數十個詞語出現在黑板上:大汗淋漓、汗流浹背、汗流滿面、滿頭大汗、汗如雨下…一種現象可以用許多詞語來概括,大大豐富了積累,激發了學習熱情,整堂課高潮不斷。
假如在生活中,我們做老師的能夠像聰聰的爸爸一樣,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學習,從孩子們喜聞樂見的趣事中探究,相信我們的每一個孩子都會無比喜愛語文,都會以滿腔的熱情來學習祖國文化。
《學會查無字詞典》精彩片段及評析 篇5
這一課原本想花二課時結束,沒想到上了三課時。主要問題可能是課前估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第一課時,主要還是引導學生學了生字。在第一課學習的基礎上,課前布置了預習,讓學生回家讀課文、圈生字劃新詞,然后查字典給生字組詞。結果課上檢查時,只有十幾位同學認真地完成了預習作業。看來這方面的'習慣要慢慢培養。在課堂上除了引導學生認讀生字,給生字組詞,識記生字外,還重點讓學生認讀了三個多音字“假”、“背”、“似”。教下來,感覺在學課文前就讓學生給生字組多個詞和辨析多音字的用法,一部分學生能接受,一部分學生不能接受,因為他不理解字詞。所以感覺字詞在學課文前讓學生讀準字音就可以了。等在學課文時再理解字詞并拓展,估計大部分學生能接受。
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時,由題目入手,讓學生讀題,提出問題。學生主要提了兩個問題。一是什么是無字詞典;二是如何查“無字詞典”。原本想按從整體到部分的思路引導學生圍繞所提的問題,來讀懂課文中詞句。但教學時不盡人意。我先圍繞題目提了兩個問題:誰在什么時候教誰學查“無字詞典”?課文中哪些句子講的是爸爸在教聰聰查“無字詞典”?學生找到了爸爸說的三句話。繼而我讓學生讀這些句子,說說爸爸如何教聰聰查“無字詞典”的?結果學生被卡住了,回答不上來。學生一下子還不能分析概括。
于是,我又上了一課,從讀好課文詞句入手,讓學生讀懂詞句的意思。比如課文第5節爸爸說的話,其實是委婉地指出,背詞典上的解釋理解詞語不可取,要聯系生活現象來更加深刻地理解“驕陽似火”這個詞語的意思。課文第7節爸爸說的話,其實是爸爸又在引導聰聰通過觀察波濤撞擊岸邊巖石的情景來理解“驚濤拍岸”的意思。之后,再讓學生讀最后一節爸爸說的話,說說爸爸說的話的意思。在交流的過程中再解決讀課題時提出的兩個問題。學生基本能概括出這兩個問題的答案。
最后,我讓學生說說讀了這篇課文后的收獲。學生有的說:“我知道了‘驕陽似火’‘驚濤拍岸’這兩個詞語的意思”;有的說:“我明白了我們學習理解詞語,除了查詞典外,還要聯系生活實際去理解感悟詞語的意思,這樣才能理解得深刻,記得牢。
看來,三年級學生的思維發展還比較慢,還處于從具體到抽象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在組織教學時,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從學生最近的發展區引導學生開展思維活動,發展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