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 > 《鷸蚌相爭》評課(精選15篇)

《鷸蚌相爭》評課

發布時間:2022-12-05

《鷸蚌相爭》評課(精選15篇)

《鷸蚌相爭》評課 篇1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4

  《鷸蚌相爭》這則寓言通過描述鷸和蚌相互爭斗,兩敗俱傷,最后讓漁翁得利的故事揭示了雙方爭利、互不相讓,結果兩敗俱傷,反而使第三者得利的道理。秦老師以“鷸和蚌為什么爭?”“它們是怎樣爭的?”“爭的結果如何?”三個大問題貫穿全文的教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秦老師運用想象說話讓學生體會鷸和蚌的互不相讓;運用句子對比教會學生抓住關鍵詞體會文意;讀演結合幫助學生再現鷸蚌爭斗的畫面。秦老師設計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深刻研讀文本,感悟文章中心。

  秦老師在整堂課的教學中非常注重學生的說話練習。在教學初始,秦老師出示了一些詞語先讓學生認讀,接著又讓學生運用這些詞語描述鷸的動作。三年級是學生寫作文的初始階段,秦老師抓住機會幫助學生積累詞匯,進行說話練習,為寫作打好基石。在解決第一個問題時,老師在學生找到相應文字時,對學生提出了一個要求:用自己的話概括第一段文字內容。這既訓練了學生的說話能力同時也培養他們的概括能力。另外,秦老師在這堂課上讓學生充分的朗讀,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寓意。老師在朗讀方法上采用了,多種朗讀方式,如分組、小組、同桌、表演讀等多種形式,學生通過朗讀,都能很好的領會到寓意。

《鷸蚌相爭》評課 篇2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1.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書讀好了,就能變成自己的語言。怎樣讓三年級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蘊含的大道理”呢?教師要讓語文課程富有創新活力,通過不同方法的情境創設,讓學生在反復誦讀過程中,領悟內容,體驗情感,潛移默化的培養人文精神,提高語文素養。

  2.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前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感悟語言,積累語言,并學習正確的運用語言。并注重引導學生想象,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二﹑教學背景

  1.教學內容分析:

  《鷸蚌相爭》講的是河蚌剛剛張開蚌殼曬太陽,一只鷸看見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 蚌緊緊夾住了鷸的嘴。它們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肯放開誰,結果一起被漁人捉去了。這則寓言生動地說明兩人一味爭斗,互不相讓,就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到好處。

  2.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能夠讀懂故事內容,而且對寓言有很大的興趣,如此淺顯易懂的故事從語言和情節的理解上來說,對他們都不是難事。但是,他們的理解能力與領悟能力還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如果想讓學生通過自己讀書就能真正理解簡單的寓言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3.技術準備:多媒體課件

  4.前期教學狀況問題對策:學生事先查找鷸和蚌的相關資料

  三﹑教學目標:

  1.通過想象及多種形式的朗讀等學習活動,理解重點詞語,并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2.了解鷸蚌相爭的故事內容,懂得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礎上,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展開想象表演故事。

  教學重點:了解鷸蚌相爭的故事內容。

  教學難點:懂得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出示鷸和蚌的圖片)

  1.啟發談話:同學們,你們了解鷸和蚌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

  2.學生就鷸和蚌的外形和生活習性兩方面進行介紹。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鷸和蚌的圖片,了解兩種動物的外形特點,交流課外資料,了解鷸和蚌的生活習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給了他們直觀感性的體驗,讀書時就能帶著這樣的形象走進故事中去,為學習課文做鋪墊。]

  3.談話:這節課我們就學習《鷸蚌相爭》的故事。

  (二)了解故事內容,理解寓意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2.讀一讀:鷸蚌相爭  毫不示弱  啄  夾

  啄、夾各是什么意思?

  3.再讀課文,思考:鷸和蚌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4.請學生按提示說一說:

  河蚌剛張開殼曬太陽,鷸( ),蚌( ),雙方( ),結果(  )。

  (課件逐步呈現每一步)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自由朗讀,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個整體感知。接著請學生說一說鷸和蚌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提高學生的概括,表達能力。]

  二)細讀課文,理解寓意

  1.默讀課文,思考:(1)鷸和蚌為什么會爭斗起來呢?

  (2)它們是怎么爭斗的呢?

  (指答讀文)

  2.展示課件:鷸蚌相爭時的對話內容的文字片

  3.指導學生朗讀

  (1)問:鷸被蚌緊緊夾住了,如果你就是這只鷸,你會怎么想?

  追問:你要是這只鷸,你會怎么生氣地說?

  感悟,有語氣朗讀

  (2)問:鷸這樣生氣,蚌害怕嗎?它表現得怎樣?你是從哪個詞知道的?

  (毫不示弱)

  (3)幫助學生理解“毫不示弱”

  提問:“毫不示弱”你怎么理解?

  (生說說自己的理解,師小結:“毫不示弱”表示一點兒不比對方弱。)

  [設計意圖:實現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義的目標,為造句做準備。]

  (4)指導造句

  “毫不示弱”用到什么地方比較合適呢?

  試著用這個詞語說一句話。(指導學生把話說完整)

  (5)指導:你要是這只蚌,你會怎么毫不示弱地說?

  (6)分角色朗讀,同桌互讀。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讀出鷸“生氣”和蚌“毫不示弱”的不同語氣,使他們初步體會雙方“互不相讓”的態度。]

  4.鷸和蚌誰也不肯放開誰,誰也不肯讓著誰,雙方互不相讓,結果怎樣呢?(被漁夫捉去了。)

  5.請學生戴上鷸和蚌的頭飾進行表演。

  [設計意圖:再現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課本劇表演,激發學生的創造才能,讓學生親身體會到鷸和蚌此時的心情,為揭示寓意做鋪墊。]

  三)回歸整體,揭示寓意。

  1..展示課件:鷸蚌相爭的完整動畫片。

  [設計意圖:再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學生觀看動畫的過程中,對故事有個完整的了解。]

  2.指名分角色朗讀全文,請學生思考:鷸和蚌為什么會一起被漁夫捉去了?你認為鷸和蚌怎樣做就可以不被漁夫捉去?

  3.討論:通過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設計意圖:利用動畫把教學活動推向高潮,朗讀全文,使學生的認識與課堂教學具有完整性。最后揭示出寓意,懂得互相謙讓的重要性。]

  (三)練習

  同桌互相演一演“鷸蚌相爭”的故事。

  (四)小結:學完課文,談談體會。

  (五)作業

  1.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讀一讀,體會它蘊含的道理。

  板書設計:

  鷸蚌相爭

  鷸——啄  (生氣)

  互不相讓——>被捉

  蚌——夾 (毫不示弱)

  五﹑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一)學生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1.我理解了(      )等詞語的意思。[評價要點:啄  夾  毫不示弱  互不相讓等詞意的理解]

  2.我會用“毫不示弱”說一句意思完整的話。

  3.我能講述故事的內容,知道了鷸和蚌一起被漁夫捉去是因為(       )。

  4.通過學習我知道“鷸蚌相爭”的故事告訴了我們(         )的道理。

  [注:每項評價內容都分為“優秀﹑良好﹑達標”三個等級。]

  (二)教師教學效果評價

  本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多媒體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利用表演課本劇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指導學生充分地朗讀,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逐步理解寓意,懂得道理;在讀中積累語言,學習表情達意的技巧。實現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學語文的境界。

  六﹑本節課設計亮點:

  《鷸蚌相爭》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個小故事生動地說明了兩人一味爭斗,互不相讓,就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到好處的道理。故事雖小,道理深刻。我認為自己在此次教學設計中以下兩方面做得不錯:

  1. 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電教媒體,把教學內容聲情并茂地呈現于學生面前,激發學生動腦、動口、動情,全身心地參與學習過程,使他們樂在其中,學得自主、有效。

  2. 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反復研讀,調動學生的認知、想象和情感,細細揣摩、體味,不斷深化對文本主題的認識,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鷸蚌相爭》評課 篇3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 讀

  (它張開殼兒在河灘上曬太陽) 演:張殼 出示:太陽

  問:被暖暖的太陽照著,河蚌會有怎樣一番感覺呢?

  也許它會說什么?誰來做做河蚌?交流

  (可這時,來了只鷸)出示 板:鷸 讀

  (它看見了,猛地把嘴伸到殼兒里去啄肉)

  問:鷸?河蚌?分別想什么?(也可加語言)也來說一說 

  (河蚌急忙把殼兒合上) 演:合殼(牢牢地夾住鷸的嘴不放)

  問:這時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這是故事的起因,我們再完整地聽一遍錄音(提醒:注意,聽仔細了)

  3、打開書本,看這部分內容,先自由讀,要求試著復述

  4、學生試講(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大聲點)

  評價:提點意見,優點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過渡:鷸和蚌之間的這場爭斗,會如何發展?

  請看二、三兩小節鷸蚌之間的一段對話。

  1、自由讀

  2、簡單說說故事如何發展?(互相爭持)

  3、這一段寫得非常生動,再請同學讀。提醒:加表情

  (動腦,怎么讀,才有味道)  

  請大家認真聽,最好能在腦海中浮現鷸蚌相爭的畫面

  4、說說此時鷸蚌之間的局勢?

  (威脅、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當、互不相讓)

  5、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兩人配合分角色朗讀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請一對搭襠分角色讀,為了體現故事的完整性,再請一位同學做旁白

  (可喊暫停 提醒:注意語氣,表情,要進入情境)

  7、評價

  8、課后也可通過表演,復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過渡:鷸蚌互相爭持,所導致的后果會是什么呢?

  1、錄音范讀

  2、回答:鷸蚌雙方--筋疲力盡

  板 漁夫--沒費一點力氣,就把它們一齊捉住了

  3、揭示寓意:這正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四、總結

  1、學了這則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發揮想象

  1、鷸和蚌被漁夫抓住后又會出現怎樣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討論)

  六、小練筆

《鷸蚌相爭》評課 篇4

  教學這兩則寓言故事中,學生針對插圖與課文內容提了一些問題,想想還真有些道理。

  如《揠苗助長》這課,學生對著插圖提出質疑:“既然文中寫老農干的是筋疲力盡,那為何圖中真在拔苗的他連一滴汗也看不到呢?不太符合常理呀!”針對課文內容,學生問:“既然是老農,應該是很有這方面的經驗才是,怎么連這簡單的道理也不懂呢?是不是改成剛剛學種田的年輕人比較恰當呢?”

  如《鷸蚌相爭》這課,學生也對插圖存在質疑:“鷸蚌身旁不是有一塊大石頭嗎?鷸為什么不把蚌甩向石頭,讓它破碎,不是可以美食一頓,又不至于被抓嗎?”針對內容,問:“既然雙方的嘴都被夾住,又怎么能說話呢?”

  看對這么一群善于思考的孩子,特別欣慰。雖然上面的問題都可以找到理由讓他們明白,但這些問題還是有一定的思考價值的。希望自己教出的孩子能有自己的思想,有個性,這樣社會才會不斷進步。

《鷸蚌相爭》評課 篇5

  (本文選自北師大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二冊。)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

  2.整體感知內容,理解寓意。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3.誦讀古文,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培養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積累語言。

  2.整體感知內容。

  教學難點:

  1.讀準字音:曝、雨、夾、即。會寫本課出現的生字。

  2.正確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為正確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礎。

  教學模式:激趣——自學——交流——誦讀——拓展——實踐。

  教學策略:

  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貫穿著蘇代勸阻趙王出兵的故事。通過建立考古小分隊,激發學生探究古文的興趣和自信心。把大量的時間用于引導學生自學研究,討論交流,誦讀古文。教給學生自學方法,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整體感知內容,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努力實現“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

  教學流程:

  一、創設返古情境,點燃學習興趣

  師板畫戰國七雄形式圖,生動地講述趙王欲伐燕的歷史故事。

  在戰國七雄中,秦國最強了。它總想一統天下,可一舉吞并六國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國只能等待機會。有一次,趙國和燕國鬧了一點小矛盾,趙王為了出這口氣,想出兵攻打燕國。燕王聽說了,就委托當時著名的游說家蘇代,去勸阻趙王出兵。他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就使趙王打消了出兵的念頭。同學們,你們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故事有這么大的力量,居然能制止一場戰爭呢?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古人作文往往是在某種情境中有感而發。能夠點燃作者創作熱情的往往是學生最感興趣的。)

  (大屏幕上出示古文《鷸蚌相爭》。)大家看一看,全文只有59個字,就起了這么大的作用,真是一字千金啊。古文乍一看不懂,可細研究起來還挺有意思。你們想讓老師講給你們聽,還是想建立考古小分隊,通過自己的力量去把這個故事讀懂呢?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二、建立古文學習小分隊,探究古文文意

  有了興趣,學生一定想知道“在這個情境中,作者寫了什么”?讓學生自主理解文意。此時我給學生提示自學方法:這樣吧,你們前后4人組成一個考古小分隊。先自讀幾遍古文,直到讀得通順流暢為止。把你覺得難寫的或者容易寫錯的字在本子上練會。聯系上下文,參考譯文,弄懂這個故事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標出來,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向組內同學請教,然后再讀課文。注意:一定先自己學,聽懂了嗎?開始吧,給大家8分鐘的時間。咱們比一比,看哪個考古小分隊的考古能力強。(學生自學,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這里我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給他們自學方法。立足于使學生學會學習,具備基本的學習語文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也對學生提出了學習要求: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顯的文言文。)

  三、展示考古成果,體驗成功快樂

  1.檢查朗讀情況,適當指導。(正確、流利、停頓適當即可。)

  各位小考古學家,想不想展示一下你們的考古成果啊?誰敢第一個站起來讀?他讀的時候大家認真聽,聽他是不是在讀古文,聽他有沒有讀出古文的味道來。

  2.講故事以檢查學生是否讀懂。

  哪個考古小分隊把這篇古文的意思弄懂了?能把這個故事簡單明白地講給大家聽嗎?

  有誰把重點字的意思也弄明白了?誰能站起來給大家講一講?除了講這個字的意思,還要講一講它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方、曝、箝、雨、得、禽。)

  3.在字詞理解方面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嗎?

  如果還有問題,教師也要注意把它放回語言環境中去感悟,去理解。

  4.歸納條理。

  后人從這個故事提煉出了一個成語,叫什么?鷸蚌相爭。(板書:鷸)“鷸”字最難寫了,誰來講一講,你是怎么樣記住它的?我也有個好辦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換個“矛”,右邊站只“鳥”。就念“鷸”。(板書:蚌相爭)誰來講一講這個題目?鷸蚌相爭,故事是圍繞哪個字展開情節的?爭。(師板書:鷸啄蚌,蚌夾鷸。互不相讓翁得利。)

  5.明理。

  兩千多年前,聰明的蘇代就是給趙王講了這個故事,巧妙地勸阻了趙王,免去了燕國的一場禍患。(板書:智者蘇代)你能體會到這個故事的言外之意嗎?(燕趙相爭,秦國得利。)你從這個故事受到什么啟發?(板書:警后人)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板書:權衡得失要牢記。)

  西漢的劉向專門把戰國時候勸說君王將士的高招編成一部書,叫《戰國策》。(板書:《戰國策》)一共有33篇。我們以前學過的成語《驚弓之鳥》《狐假虎威》《南轅北轍》都出自這部書。

  (設計意圖:這段教學的設計,我本著“整體感知”的原則,重點在于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和能力。“學生輕松地學,學生學得輕松”是我的努力方向。本冊教材副主編陳錚老師在對本學年古詩文的教學輔導時說:“對詞語的講解是必要的,講講詞語過去和現在的異同。但是無論怎么講,這種講解不要落到實處,不要忘記整體感知。至于它的本義、它的引申義,它是怎么發展的,對小學生來講,他還不可能發展到這種程度,不可能一時學透。它是一種文化的積累。”)

  四、指導誦讀,感受祖國語言的音韻美、節奏美

  掃除字詞理解的障礙后,再回歸整體,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

  古文學懂了,這回咱們再來讀,看誰既能讀出古文的味道,又能讀出鷸蚌相爭的厲害勁兒。(指4名學生,一人讀一句。教師指導。各自練一遍)。我想找3名同學來分角色朗讀,想選一名朗讀最好的同學當旁白,再選一只厲害的鷸鳥,一只厲害的河蚌。咱班誰最厲害?(師根據學生的推薦指兩人。教師指導。同桌兩人練一練鷸和蚌的對話。教師當旁白,全體男生讀鷸,全體女生讀蚌。)

  這回呀,要求提高了,自己扮演3個角色,應該用3種不同的語調來演3個人是不是啊。練習一下,最好能背下來。

  誰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誦?舉手的同學把書合上,站起來一齊背誦。(師關掉大屏幕上的古文。)

  (設計意圖: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會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本教材副主編陳錚老師也說:《語文課程標準》的各個學段都提出要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漢語的特點是它具有音律美。它的音律、它的節奏,它四聲是帶調的。它用聲音來表達情感。我們應該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去體會、領略漢語的特點。學生讀古文要入情入境。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情感和文字本身產生共鳴。他們做不到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肢體的動作,通過一些聲調來激發他們這種感情。)

  五、拓展:試譯古文《狐假虎威》,培養學生學古文的能力

  同學們的進步可真大!能談談你這節課的收獲嗎?

  今天,同學們通過鷸蚌相爭,卻讓漁人得利的故事,知道了做事要權衡得失。在學習過程中,初步懂得了怎樣學習古文。如果通過學習,大家更愿意讀古文了,那老師就太高興了!

  我還為咱班每位同學都準備了一份小禮物,想知道是什么嗎?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古文《狐假虎威》。發給你們課下去閱讀。學后可以和班主任交流,和同學交流,也可以和我交流,(告訴學生聯系方式)歡迎大家和我聯系。我會想你們的。這節課就上到這兒,下課!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第三學段學生學習古文的目標是: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學生不但要學會,還要會學。本環節的設計目的在于: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積累和習得的方法自己去解決實際問題,相當于拿著漁具,運用方法自己去“釣魚”。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習古文的能力。)

《鷸蚌相爭》評課 篇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則文言文中出現的生字新詞。懂得“通假字”的含義。了解文言文中一些特有的虛詞、代詞。明確漢語中的古今意義的不同。

  2.整體感知內容,理解寓意。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3.有感情地誦讀文言文,積累語言。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培養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讀準字音:曝、雨、箝、喙、即。會寫本課出現的生字。

  2.正確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為正確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礎。

  教學難點:

  理解寓意。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積累語言,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培養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課件。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情景渲染:(出示課件:視頻)。回溯中華悠遠的歷史長河,兩千多年前有一個群雄并起、烽火連天的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征戰不斷,百姓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其中,大的秦國對其他六國虎視眈眈,而六國間因為一些小矛盾而大興刀兵。有一次,趙王因故對燕國不滿,欲興兵討伐。燕王委托辯士蘇代去趙國游說。

  2、出示原文、播放課文錄音。

  3、認識“鷸”“蚌”,引出課題。

  4、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古文,整體感知。

  1、配樂范讀。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段文言文,采用你喜歡的方式去明確字音,一直將文句讀到通順、流利為止。

  3、指名讀、教師正音。

  三、精讀古文,加深理解。

  1、老師從這篇簡潔的文字中,提煉出了五個表示動作的詞語。它們是:(出示課件:曝、啄、箝、舍、禽。)

  2、齊讀。

  3、這五個詞在文中分別是什么意思呢?請同學們,聯系句子,(出示課件)結合譯文來理解。然后四人小組交流討論。

  4、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五句話。

  5、請同學們結合這五個動詞簡單敘述這個小故。

  6、逐句理解五個詞意以及五個句意。重點強調:“曝”“方”“箝”“喙”“其”“而”“者”“禽”“舍”“之”。

  四、指導朗讀,加深體會。

  1、造成這樣的結果,是因為當初他們互不相讓,爭執不下。它們是怎么說的?(出示句子)

  2、自由朗讀。

  3、指導朗讀“鷸”的話:

  A、“鷸”的話是什么意思?

  B、它氣急敗壞的說;它咬牙切齒的說;它火冒三丈的說。

  4、指導朗讀“蚌”的話:

  A、“蚌”的話是什么意思?

  B、它暴跳如雷的說;它氣勢洶洶的說;他怒氣沖天的說:

  5、分角色練讀。

  6、齊讀全文。

  7、此時此刻,鷸和蚌都落入了漁夫的手中,他們的心里做何感想?指名回答。

  8、同桌討論:為什么它們寧可“兩敗俱傷”也“互不相讓”?(教師板書)指名回答。

  9、小結:它們只想著自己所擁有的有利條件,而沒有想到自己也處于死亡的邊緣。如果這樣繼續下去,必然是(兩敗俱傷)最終(漁翁得利)。(板書:漁翁得利。)

  10、教師小結,畫出箭頭,完成板書。

  11、配樂朗讀。

  12、全體起立,配樂背誦這則文言文。

  五、總結全文,揭示寓意。

  1、聽了這則小故事,此時的趙王會怎么想?(出示七國圖)。于是!(出示原文)(王曰:---)

  2、教師小結戰國時期辯士的才華同時展示寓言的魅力。

  3、請學生結合課前查閱的資料談談體會。

  4、今天學習了這一課,希望同學們能牢記鷸蚌相爭所揭示的道理。我們要對這些人說:(指名說)。

  5、出示寓意。齊讀寓意。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這個故事被西漢的文學家劉向收錄在《戰國策》中。課后請同學們閱讀《戰國策》一書,它對我們的思想、行為都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板書設計:

  鷸蚌相爭 → 漁翁得利

  ↑ ↑

  互不相讓 → 兩敗俱傷

《鷸蚌相爭》評課 篇7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2

  在一堂語文課上,師生們都被《鷸蚌相爭》這睿智的寓言所感動,默默品味著其中的哲理。這時一位小同學突然提出一個意料之外的問題:“既然蚌把鷸的嘴緊緊咬住,那么它們倆怎么能說那么多的話?”當時全場一片寂靜,而老師卻坦然地說:“那好,我們討論一下這個有趣的問題。”

  經過分小組熱烈的討論,同學們通過爭論、探討,終于搞明白了寓言就是假借動物用擬人的手法來說明道理的,所以鷸和蚌不僅能說人話,而且嘴被咬住也可以讓它說話。

  點評:

  這位老師做得很好,能尊重這位小同學突然提出的問題,引導同學進行討論。老師不應該在學生眼里成為真理的化身,更不是無所不能的神仙,老師應該是和學生一樣在追求和探索真理。

  本來在教學過程中同學們的看法、問題,都應該成為教學的重要資源,老師應該用自己的智慧及時抓住。這堂課通過討論不僅活躍了同學們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同學們通過自己教育自己,弄清楚了使用擬人的手法來說明道理,正是寓言這種文學體裁重要的本質特點。

《鷸蚌相爭》評課 篇8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寓、焦、苦、弱、勃、悶、宋、則、疲”,能熟練運用。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懂得復述課文。

  3.創設情境,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中的生字詞。

  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如果違反自然發展規律,強借外力,強求促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并結合歷史故事及自身經歷理解《鷸蚌相爭》所包含的寓意。

  教學重難點:

  1.了解寓言這種體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點,基本能復述課文。

  2.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如果違反自然發展規律,強借外力,強求促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并結合歷史故事及自身經歷理解《鷸蚌相爭》所包含的寓意。

  教學準備:

  (教師)1.準備與本課寓言相關的動畫片或是書籍。2.多補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書籍,推薦學生閱讀。(學生)課外搜集寓言故事在課堂上與大家共享。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 師:同學們喜歡看寓言故事嗎?說說你自己曾經看過哪些寓意故事呢?

  2. 揭示課題:今天老師將介紹新的寓言故事給你們。(板書:寓言兩則讓學生齊讀)

  3. 學習“寓”字。用字理識字的知識去學習,師引導:寶蓋頭跟房屋有關,這是一個標準的形聲字。(讓學生自由發言,說自己的記憶字形的方法)

  4. 解釋課題: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則”就是“篇、個”的意思,兩則就是告訴咱們這課共有兩個故事。

  5. 看課題質疑:看到“揠苗助長”這個題目,你會提出什么問題呢?(學生自由發言提問)

  二、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1.請學生自由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注意讀準字音。

  2.齊讀、指名讀、小組讀、全班讀生字詞,初步了解本課生字:巴望、筋疲力盡、興致勃勃、焦急、納悶

  3.交流問題,感知大意。

  (1)師:到底是誰揠苗助長?為什么“揠苗助長”?

  (2)“揠苗助長”結果怎樣?請學生把這些問題完整地連起來說一說。(同桌先練說)

  二、理解文本,配樂朗讀課文

  1.讓生觀看《揠苗助長》的錄象,并讓學生注意觀察人物的表情。

  2.讓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詞語來進行課文內容的情境再現,注意突出剛才描寫人物表情的詞語。

  3.提議:我們每個同學想不想給這則寓言配上自己的朗讀呢?自己試一試。

  4.指名朗讀第一段,學生評議,指導學生理解課文。思考:“巴望”什么意思?從“天天”這個詞語你讀懂了什么?農夫“焦急”什么?他心里會怎么想?

  5.指導朗讀,讀出農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問:農夫想到什么辦法?(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

  (1)問:“筋疲力盡”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他會“筋疲力盡”?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讀讀。

  (2)讓生觀看插圖。看!此時他的神情是怎樣的?能用一個詞語概括嗎?

  (3)有感情地朗讀:能把農夫當時又累又高興的心情讀出來嗎?(指名讀、齊讀)

  “回到家里,他興致勃勃地說:‘真把我累壞啦!可力氣總算沒有白費,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長了一大截!’”

  (4)問:讀了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帶到文章中去讀,體會農夫的快樂。

  (5)“納悶”是什么意思?他的兒子納悶什么?

  (6)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農夫的兒子,你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鄰居,又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會忠告他什么?請口頭練習說。

  三、總結理解,拓展延伸

  1.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

  2. 拓展:我們的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人?如果你碰到,你會怎樣去勸告他們?請你用一句最簡潔的話去概括。

  第二課時

  一、揭示課題

  1.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第24課《寓言兩則》,板書課題《鷸蚌相爭》。

  2. 讓學生齊讀課題,要求把字音讀準。

  3. 老師出示“鷸”和“蚌”字,請學生把它們放到相應的圖下。

  二、初學寓言,了解內容

  1.師問:這兩個小動物之間到底發生了什么故事?請朗讀課文,等會集體交流。

  2.請學生把故事的大意說出來。

  3.老師出示口頭訓練題:河蚌剛剛張開殼曬太陽,鷸,蚌,雙方,結果。

  4.同桌練說,指名表述。

  三、細讀寓言,深入理解

  1. 再讀課文,思考:為什么鷸蚌互不相讓呢?

  2. 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巡視指導。

  3. 指名朗讀,教師點撥。

  4. 聯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導學生抓住:鷸猛得用盡力氣——威脅筋疲力盡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這些描寫動作、神態的詞語和語言表現兩人互不相讓的態度。

  (2)問:就在這時,漁夫看見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讀)

  (3)全班分角色朗讀。

  (4)換位思考:這樣一個結果,三個主人公:鷸、蚌、漁翁會怎么想呢?

  (引導學生理解:鷸:后悔不該輕易吃蚌,而且身處困境,還威脅蚌。蚌:不該賭氣不放開鷸,造成兩敗俱傷。漁翁:嘲笑鷸蚌互不退讓,結果讓他輕易獲利)

  四、拓展延伸

  1.發揮想象:對于鷸蚌來說,這是多么悲哀的結局呀!假如上天再給它們一次機會,它們會怎樣解決這樣一個矛盾呢?(讓學生拓展想象,可以課后練筆,可以當場練說)

  2.引導思考:讀了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課外作業:把這個故事告訴爸爸媽媽聽,聽聽他們的評論與意見,并且自己再去閱讀其他的寓言故事。

  板書設計:

  鷸——啄——威脅

  蚌——夾——毫不示弱

  互不相讓  漁翁得利

《鷸蚌相爭》評課 篇9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自主積累4個以上詞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了解課文內容,能講述這個成語故事,知道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退讓。

  教學重點:

  1.會認10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講述這個成語故事。

  教學難點:

  感悟課文內容,知道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退讓。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生字、詞語卡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1.同學們,讓我們一起看一段動畫片。(課件出示《鷸蚌相爭》的動畫片,學生觀看。)

  2.學生思考:看了這段動畫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問題?還想知道些什么?

  3.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自由輕讀課文,邊讀邊標出自然段,標畫出課文中的生字,自學生字。

  2.出示會認字字卡,指名認讀。組詞。

  3.同桌討論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用開火車的方式讀生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學生評價。

  三、精讀課文。

  1.讀讀課文,你認為哪些自然段講了鷸蚌相爭這個故事?

  (3—6自然段)

  2.精讀3—6自然段。

  (1)自己讀一讀這個故事,認為有意思的地方畫上“﹏”,不理解的詞句旁畫個“?”。

  (2)學生匯報。

  (3)故事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4)學習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②請同學們默讀這一自然段,想想這一個自然段講的是關于誰的故事?這一段有很多表示動作的詞語,你能把它們找出來并配上相應的動作嗎?

  ③學生匯報。

  ④老師指導朗讀。

  (5)學生自主學習4—6自然段。

  課件出示學習要求:

  ①請同學們找出寫鷸和蚌爭論的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讀,并評一評同桌讀得怎么樣?練一練爭取讓自己讀得更好。

  ②自己讀讀第4—6自然段,想想還有什么不理解的詞語或不懂的地方,同桌討論討論,還是弄不懂就作個記號,待會兒提出來,大家解決。(理解:擺脫、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費力等。)

  (6)學生匯報。

  (7)齊讀第3—6自然段。

  (8)試試看,自己能繪聲繪色地把《鷸蚌相爭》講給大家聽嗎?

  3.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其實這篇課文還藏著一個故事,聰明的孩子們快找一找吧!(1、2、7、8自然段)

  4.請想讀的同學自由地讀讀第1、2、7、8自然段,想想故事里都講了什么?比比誰說得最棒!

  5.你知道蘇代為什么要對趙王講這個故事嗎?

  四、拓展延伸,聯系實際。

  1.自由讀讀全文,讀了這個故事,你知道了些什么?

  2.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在生活中你見過類似鷸蚌相爭的事情嗎?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讀一讀這些詞語。

  勸說懶洋洋鷸蚌相爭相持不下毫不示弱

  啄張開收攏露出毫不費力

  2.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鷸蚌相爭》這篇課文,誰能把這個故事用自己的話講給大家聽聽。

  3.齊讀全文。

  4.其實像這樣有趣的成語故事還有很多,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利用課余到成語故事的網站去看一看。

  二、學習會寫字,記憶字形。

  1.出示要求會寫的生字,引導學生觀察字形有什么特點,找一找哪些字已經會了,哪些字容易寫錯,再根據不同情況分別處理。

  (1)易寫錯的字:

  “候”字不要掉了中間一豎寫成了“侯”。

  “夾”字不要寫成了“來”字。

  “占”字的上面不要寫成了“十”。

  (2)左右結構的字有:攻、勸、洋、脫、候、理。

  要先讓學生去觀察字形的特點,都是左窄右寬,再引導學生觀察重點筆畫在什么位置,為寫好字打基礎。最后再根據構字方法進行字形的記憶。

  “洋”是形聲字,左表形(海洋,有水才能有洋),右表聲。

  三、練習寫字。

  1.先描寫課本中的生字。

  2.在寫字本上寫偏旁和生字。

  3.評一評,看看哪一個字寫得好,哪一個字寫得不好,為什么?

  4.繼續練習寫字,爭取把后邊的字寫得更好。

  5.當堂反饋,進行聽寫。

《鷸蚌相爭》評課 篇10

  教材分析:《鷸蚌相爭》一課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24課《寓言二則》中的一則。這則寓言通過鷸和蚌相互爭吵誰也不讓誰,最后雙方都被漁夫捉住這個小故事,說明雙方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課文篇幅不長,語言通俗易懂,題目直接點出了寓言的內容,同時巧設懸念,激發讀者的興趣。三年級的學生在一、二年級時已接觸過一些簡單的寓言,如《狐貍和烏鴉》、《狐假虎威》等,也明白這些故事所蘊含的道理,一些學生也可能聽過《鷸蚌相爭》這個故事。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低、中年級學生認識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淺性、情感性等特點,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寓言的興趣、讓他們明白故事蘊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詞,能借助字典、生活實際和聯系上下文理解“威脅、毫不示弱”等詞語的意思。

  3.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通過品讀課文,懂得雙方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準備:

  1.課前每生準備好《新華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張戰國時期的彩色簡易地圖,鷸和蚌圖片,詞語卡片等。

  教學流程:

  一、   故事激趣,引入新課

  (一)歷史故事引入。

  戰國時期,趙王要出兵攻打燕國,蘇代以一則寓言故事打消了趙王這個念頭。這則寓言故事和兩種小動物有關。

  [設計意圖: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先生說過:“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要能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發展。”以歷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學生注意并激發學習興趣。]

  (二)出示圖片,認識鷸和蚌。 

  1.出示鷸的圖片。

  (1)板書:鷸。

  (2)指導學生觀察圖,看看鷸的外形最突出的特點。

  (3)指名說鷸的外形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鷸的嘴巴又尖又長)

  (4)師簡介鷸的生活習性。

  2.出示蚌的圖片。

  (1)指導觀察,說說蚌有什么特點。(蚌有堅硬的外殼兒)

  (2)板書:蚌。

  [設計意圖: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對鷸和蚌的動作描寫準確生動,通過讓學生觀察圖畫,了解鷸和蚌的外形基本特點,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有助于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揭示課題,猜想質疑。

  1.揭示課題,齊讀。

  2.根據課題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鷸和蚌相互爭吵)

  3.再讀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什么?(預設:鷸和蚌為什么會爭吵?它們是怎樣爭吵的?結果怎樣了?)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題目著手,質疑問難,引起閱讀期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自由讀課文,要求: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二)檢查讀書情況。

  1.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切實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指導學生先概括段意,然后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鷸去啄蚌的肉,蚌把鷸的嘴巴牢牢地夾住了,后來互相爭吵,誰也不讓誰,結果被漁夫一齊捉住了。)

  [設計意圖:給學生充裕的時間讀書,讓他們更多的接觸語文材料,這一環節的設計既檢查了學生的讀書情況,又教給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三個維度中的“過程與方法”,省時高效。]

  三、細讀課文,理解寓意

  (一)品讀課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1.默讀第二、三自然段,分別畫出鷸和蚌說的話。

  (1)品讀鷸說的話。

  ①通過指名讀、學生評議、老師的示范朗讀,引導理解“威脅”這個詞語的意思。

  ②指導感情朗讀,讀出鷸當時說話的語氣。

  (2)指名讀蚌說的話。

  ①指導抓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來體會蚌當時說話的神態和語氣。

  ②出示詞卡:毫不示弱

  a.指導讀準生字:弱

  b.指導書寫生字。

  c.通過查字典理解“弱”的意思。

  d.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查字典理解“弱”字的意思,聯系上下文準確地把握“毫不示弱”這個詞語的意思,理解這個詞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是語文學習最基礎的目標要求,拿出充足的時間指導學生識字學詞,能有效地培養中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符合語文學習規律。]

  (3)指導同桌分角色朗讀對話,感受鷸蚌相爭的激烈場面。

  (4)師生分角色對話,再現鷸蚌相爭的激烈場面。

  [設計意圖:通過分角色朗讀,體驗爭吵的激烈場面,培養語感,領悟故事蘊涵的深刻道理。]

  (二)品讀第四自然段

  (1)在師生共同表演時順勢理解“相持、筋疲力盡”等詞語的意思。

  (2)辯論:你覺得鷸和蚌到底誰厲害呢?

  [設計意圖:低中年級學生認識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淺性、情感性等特點,在表演中觀察辯論,既讓學生理解了詞語,又讓他們有所思考。]

  (3)齊讀第四自然段。

  (三)揭示寓意。

  1.小結:鷸和蚌就這樣相持著,誰也不讓誰,直到彼此都筋疲力盡,最后都被漁夫捉住了,這就叫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板書:漁翁得利)

  2.齊讀: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設計意圖:通過初讀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品讀理解課文、分角色朗讀體驗鷸和蚌相爭的激烈場面這幾個環節,揭示寓意已經水道渠成。]

  四、回歸文本,總結升華

  1.齊讀課文。

  2.思考:此時此刻,你就是趙王,聽了這個故事心里會怎么想?

  [設計意圖:在學生對故事已經有了全面的認識,明白了故事所蘊涵的道理的基礎上,讓他們遷移運用,站在歷史人物立場上思考問題,進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寓言的主題得到升華。]

  3.總結拓展:你們看,這就是寓言,通過一個簡單的故事,讓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說說你曾經讀過的寓言故事。

  4.老師這有一本《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現在贈送給大家。課后大家可以去讀一讀,多讀這些故事,你會變成一個充滿智慧的人。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另外一則寓言故事——《揠苗助長》。

  [設計意圖:告訴學生寓言的特點,讓他們談談自己讀過的寓言故事,激活他們的閱讀積累,給學生推薦課外的閱讀篇目,讓他們的目光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鼓勵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做有智慧的人。同時,揭示下節課的學習任務,簡潔實在。]

  板書:  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評課 篇1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275

  《鷸蚌相爭》聽課體會

  東越河小學   田榮  

  在聽了《鷸蚌相爭》這節課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語文課的藝術魅力.我發現一門好課,必須符合兒童的學習心理.要充分關心兒童學習特點.在《鷸蚌相爭》這節課中,就有很好地體現。

  1.  趣為先導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課堂如果能激發兒童的學習

  興趣,學生就會像蝴蝶戀花一樣,徜徉其間,樂而不疲。在本節課中,教師采取了恰當教學式,引得學生走進文本投入其中。例如多媒體理解“鷸蚌相爭”。預示“夾”字的演變過程,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漢字文化,而對記憶于形,理解字義都有了很大的幫助。

  2.教師的“教”重在引導學生的“學”。

  教師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得學相互作用的過程,總的來看,充分發 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我們教學上的一種追求。但是學生主體性的培養于發揮,是離不開教師的作用的。在這節課中,教師就引導學生學習語言,學習方法,例如“毫不示弱”的 逐字理解詞語法 ,“琢”和“捉”用部首區別字形,字義的 并在語境中加強訓練。還有把本課中字詞連起來,形成課文主要內容的方式,卻十分巧妙地引導

  作者:田榮

  越河教育總校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課更多相關資料:

  搜索時,“文章標題”“所有大類”“所有小類”這幾項無需選擇,直接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頁左側)

  返回第一范文首頁>>>>>>www.letgol.com

《鷸蚌相爭》評課 篇12

  作者:鄭 梅    轉貼自:吳老師工作室    點擊數:651

  《鷸蚌相爭》教學實錄

  教學過程:

  一、談話:

  學生做“快速搶答”游戲(猜出圖上寓言故事的名字:

  (1)自相矛盾(告訴我們什么?)

  (2)掩耳盜鈴(看誰能告訴我們它的道理。)

  (3)鄭人買履(什么意思?這是我們剛剛學習過的。)

  生:告訴我們做事要動腦筋。

  師:這些道理你們都是從哪兒知道的?

  生:課文中.....

  師:課文中的故事里。寓言就是通過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二、學習課文

  齊讀課題:鷸蚌相爭

  師:要注意“蚌”這個字怎么寫,師板書“蚌”字,在田格中寫,邊寫邊講要領。“第三橫最長,要感謝誰給它留出了位置?”(生:蟲)

  師:你們想不想寫一寫?要注意“蟲”字旁寫在左邊偏上的位置。要注意寫字的姿勢。

  學生在作業紙上寫“蚌”字。

  再讀課題。

  試著講一講這個寓言故事的意思。

  生:互相爭執,誰也不讓誰。

  師:你們見過鷸嗎?(看圖片)

  師:蚌生活在哪兒?

  生:生活在河里。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從課文中的“河蚌”一詞。

  師:你們真聰明,能聯系課文中的詞語來理解。

  把課文讀一讀吧。

  學生自由讀文。

  兩個伙伴互相讀一讀、評一評。

  師:誰能讀一讀?

  指名學生讀文。

  生1讀。(師打出課件全文。)

  生:“誰”字讀成“誰”了。

  師:兩個字音都可以。

  師:鷸和蚌相爭,結果怎么樣了?

  生:一起被魚翁捉去了。(師板書:一起被捉)

  師:你有什么問題嗎?

  生:它們倆為什么不放開?

  生:它們倆為什么一起被漁翁捉走了呢?

  師:你們都會用“為什么”來提問,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鷸和蚌是怎么爭的,一起來標畫下來吧!

  學生默讀,標畫有關句子。

  指名匯報。

  生: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肯放開。一個漁夫走來了,就把他們一起捉去了。

  師:這是他們怎么爭的語句嗎?

  生:第一句是,第二句是結果。

  生:“你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你這鷸……”

  師:他找的是完整句嗎?

  生:不是。

  師:畫句要畫完整,大家幫他補充出來。

  生:鷸生氣了,說:“今天……”河蚌毫不示弱……活活地餓死。

  指名學生讀。

  師:你從哪兒聽出它們在爭?

  生:從“今天”和“明天”聽出來的。

  師:只是今天不放,明天不放嗎?那后天呢?這是什么意思呀?——永遠不放,直到對方被干死、餓死!

  指名再讀一讀。

  自由地再讀一讀。

  師:誰有不同的讀法嗎?也能讀出它們各不相讓。

  生讀。

  生評:她在每個“不”字那里讀得重。

  師:你聽出什么了?

  生:誰也不放開誰。

  師:誰都不服誰。(師板書:毫不示弱)

  生:我想再創造一種讀法。(生讀。強調“干死”和“餓死”)

  師:它們互相之間都想爭出個什么來?

  生:用生命在爭,非爭出個你死我活來。

  師:(染紅兩個“活活”)

  自由讀文。

  指名學生再讀這句。

  指名學生和教師互相讀。(師讀鷸,生讀蚌。)(很生動)

  師:兩個伙伴演一演吧。

  學生小組練習。

  指名兩人讀一讀。

  師:鷸和蚌太溫柔了,它們爭起來了嗎?

  再指名讀。

  師:它們倆誰贏了?

  生:鷸贏了。

  師:實際上它們都沒贏,讓我們來幫一幫蚌吧。

  齊讀蚌的話,那位讀鷸的同學再讀鷸的話。

  師:你們怎么反映有些慢呀,人們鷸都讀完半天了,你們才說。再來一遍。

  再齊讀。

  師讀一遍。(聲輕)我像你們那樣大聲喊了嗎?我讀出它們互不相讓了嗎?可以選擇短適合自己的聲音,不一定要大聲嚷。再試一試。

  師:誰能不用大聲喊,就能讀出它們互不相讓來。

  指名二生表演。

  師:它們是在什么情況下爭的呀?

  生:從第一句話中看出的。

  生:從第二句話中看出的。

  師染紅課件前兩句。

  師:它們相爭時想到會被一起捉去嗎?

  生:沒有。

  師:你們想到了嗎?

  生:沒有。

  師:現在想到了嗎?

  生:想到了。

  師:為什么呀?

  生:先要看看周圍有什么情況再爭。

  生:要隨時警惕。

  師:警惕什么?

  生:危險。

  師:什么樣的危險。

  生:我候告訴它們一句話:退一步海闊天空。

  師:你真有一顆寬容的心,連漢字都懂得謙讓,何況人呢?

  生:

  師:結果被第三個人得到好處了吧。那你想對他們說什么?

  生:如果

  師:如果它們要像同學們這樣聰明,那就不會被捉走了。

  師:你知道這個故事從哪兒來的嗎?

  生:戰國策。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媽媽讓我背過一本書,書上說的。

  師:書真是我們的好朋友的。

  師:想聽聽嗎?(師伴著課件讀這個故事。三個人物:趙王,大臣,蘇代出謀。)

  (故事略)

  后來,人們就把這個寓言故事演變成了一個成語,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

  生: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為最后說……

  師:你真聰明。能從故事中就知道這一成語。

  師:這個成語還有其他說法呢,出示:

  鷸蚌相持,漁人得利;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師:你們想把這個故事變成課本劇嗎?

  小組排練。

  指名小組臺前表演。

  組一。(只是分角色讀,沒有表演。已下課。)

  專家質疑:

  婁湘生:

  今天在這節課上,為什么讓學生花了這么多時間讓學生讀。你為什么讓學生反復讀?

  鄭梅:

  我是想讓學生讀出不同的層次,來感受到其中的寓意,在反復的讀中來體會這則寓言告訴人們的道理。而不僅僅是進行說理,語文課還是應該以“讀”為主的。我今天設計的課件可能有些內容沒有展示出來,我在想,假如今天學生讀得不好,我該怎么辦呢?我可以把重點詞語出示出來,逐字逐句地讀,讓學生提高,來體會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

  婁湘生:

  “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活活把你餓死”其實它的讀法是多元的,還可以帶著一種氣人語氣。不一定就像課堂上你所要求的那樣,有可能是故意氣它的語氣。閱讀課不一定只讀夠量,還要讀出質。讀法應是多元的。

  另外關于寓意:

  鷸蚌該不該爭?什么該爭?什么不該爭?小日本鬼子占了我釣魚島我該不該爭?.......

  來源:吳老師工作室  作者:執教:一師附小 鄭 梅 筆錄:吳琳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課更多相關資料:

  搜索時,“文章標題”“所有大類”“所有小類”這幾項無需選擇,直接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頁左側)

  返回第一范文首頁>>>>>>www.letgol.com

《鷸蚌相爭》評課 篇13

  教學目標:

  1. 會認11 個生字和1 個多音字, 會寫8 個字。

  2. 自主積累4 個以上詞語。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 了解課文內容, 能講述這個成語故事, 知道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退讓。

  教學重點:

  1. 會認11 個生字和1 個多音字, 會寫8 個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能講述這個成語故事。

  教學難點:

  感悟課文內容, 知道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退讓。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生字、詞語卡片。

  教學時數:

  2 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1. 同學們, 讓我們一起看一段動畫片。( 課件出示《鵲蚌相爭》的動畫片, 學生觀看。)

  2. 學生思考: 看了這段動畫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問題? 還想知道些什么?

  3. 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學習生字。

  1. 自由輕讀課文, 邊讀邊標出自然段, 標畫出課文中的生字, 自學生字。

  2. 出示會認字字卡, 指名認讀。組詞。

  3. 同桌討論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用開火車的方式讀生字。

  4. 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學生評價。

  三、精讀課文。

  1. 讀讀課文, 你認為哪些自然段講了鵲蚌相爭這個故事?(3-6 自然段)

  2. 精讀3-6 自然段。

  (1) 自己讀一讀這個故事, 認為有意思的地方畫上“一”, 不理解的詞句旁畫個“?”。

  (2) 學生匯報。

  (3) 故事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4) 學習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②請同學們默讀這一自然段, 想想這一個自然段講的是關于誰的故事?這一段有很多表示動作的詞語,你能把它們找出來并配上相應的動作嗎?

  ③學生匯報。

  ④老師指導朗讀。

  (5) 學生自主學習4-6 自然段。

  課件出示學習要求:

  ①請同學們找出寫鵲和蚌爭論的自然段, 同桌分角色朗讀, 并評一評同桌讀得怎么樣? 練一練爭取讓自己讀得更好。

  ②自己讀讀第4-6 自然段, 想想還有什么不理解的詞語或不懂的地方, 同桌討論討論, 還是弄不懂就作個記號,待會兒提出來, 大家解決。( 理解: 擺脫、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費力等。)

  (6) 學生匯報。

  (7) 齊讀第3-6 自然段。

  (8) 試試看, 自己能繪聲繪色地把《鵲蚌相爭》講給大家昕嗎?

  3. 同學們, 你們知道嗎, 其實這篇課文還藏著一個故事, 聰明的孩子們快找一找吧!(1 、2 、7 、8 自然段)

  4. 請想讀的同學自由地讀讀第1 、2 、7 、8 自然段, 想想故事里都講了什么? 比比誰說得最棒!

  5. 你知道蘇代為什么要對趙王講這個故事嗎?

  四、拓展延伸, 聯系實際。

  1. 自由讀讀全文, 讀了這個故事, 你知道了些什么?

  2. 聯系生活實際說說, 在生活中你見過類似鵲蚌相爭的事情嗎?

《鷸蚌相爭》評課 篇14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的閱讀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寓言更是這樣。古人創造出的寓言故事,內容雖然淺顯,但其中都蘊涵著深刻的道理。閱讀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怎樣讓三年級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蘊含的大道理”呢?本課引導學生溯本求源,解讀寓言故事的出處,力圖幫助他們較為深刻的理解寓意。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除了充分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幫助他們理解寓意外,還通過表演、想象、練筆及多種形式的朗讀等學習活動,理解重點詞語,充分挖掘課文隱含的人文價值,創設輕松、活躍、和諧的課堂氣氛,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在反復誦讀及想象過程中,領悟內容,體驗情感,潛移默化的培養人文精神,提高語文素養。

  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內容:《鷸蚌相爭》是北京版小學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第六冊26課《寓言二則》中的其中一則寓言,重點是通過對寓言故事的解讀,理解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因為完成本則寓言教學任務只用一課時,所以,指導書寫難字“鷸”,理解重點詞語“互不相讓”,培養學生概括能力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都要融入其中。

  學生情況: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能夠讀懂故事內容,如此淺顯易懂的故事從語言和情節的理解上來說,對他們都不是難事。但是,他們的理解能力與領悟能力還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如果想讓學生通過自己讀書就能真正理解簡單的寓言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說明:

  (1)  溯本求源,在創設情境中理解寓意。

  以歷史故事導入,抓住問題的生成點,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并在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后,引導學生融入歷史故事當中,通過體會歷史人物思想,理解寓意。

  (2)抓住重點詞語,幫助理解寓意

  抓住重點詞語“互不相讓”,通過朗讀,表演等形式,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理解詞語內涵,幫助學生理解“鷸蚌相爭”造成兩敗俱傷的真正原因,從而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激發想象,體驗情感。

  (3)片段練筆,落實情感目標

  通過想象填補文本的空白,通過敘說豐富人物的內心世界,深化寓意。讀寫結合,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使情感目標的滲透不落痕跡。

  技術準備:由“鷸”、“蚌”圖片各一張和戰國七雄分布圖制作成的演示文稿。

  教學目標(內容框架)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懂得只為眼前的一點利益互不相讓,爭執不休,最終只會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3.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發展學生合理想象、創編故事的能力。

  教學流程示意(可選項)

  教師            環節                 學生

  故事導入

  自讀課文

  激發興趣

  熟讀概括

  了解內容

  初讀指導

  合作表演

  指導朗讀

  體會角色

  回歸歷史

  角色換位

  理解寓意 

  想象交流

  創編故事

  拓展延伸

  教學過程(文字描述)

  (一)歷史故事導入

  戰國時候,中原大地并立著七個小國:秦、楚、韓、魏、趙、燕、齊。(出示戰國七雄圖)在這七個國家中,秦國的國力最強大,其他六個國家勢力較弱,但相互之間實力相當。秦國一直野心勃勃,想消滅其他六國,統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與六國為敵,即使自己再強大,也很難如愿以償。于是,他一直在等待著機會。

  有一回,趙國和燕國鬧了點小矛盾,趙王大怒,決定攻打燕國,出出心里的這口氣。秦王大喜,相信統一天下的機會來了。然而,當時有個叫蘇代的人聽說了這件事后,急忙求見趙王。蘇代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立刻打消了趙王攻打燕國的念頭,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個統一天下的好機會。

  一個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場戰爭,什么故事有這么大的力量呢?

  (教學意圖: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所學教材本身的興趣”,這就是說,濃厚的學習興趣可激起強大的學習動力。小學生愛聽故事,開課伊始,教師用故事導入,一下子就能抓住學生的興奮點,緊接著提出問題“一個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場戰爭,什么故事有這么大的力量呢?”不但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而且將故事與文本很自然地結合起來,為下面學生深入學習理解課文內容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二)初讀課文,練習概括

  1.指名試讀課題。

  (1)板書“鷸”字,學生書空并數出筆畫。

  (出示“鷸”圖片)認識鷸。

  你有好方法記住這個字嗎?

  (2)請學生告訴老師“蚌”字的寫法,板書。(出示“蚌”圖片),認識蚌。

  (3)齊讀課題。

  2.自己讀課文,不認識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確流利;同時,想想文章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1)生自己練習朗讀。

  (2)伙伴間互相讀,幫忙指出錯處。

  3.指名讀:提出建議或表揚。

  4.學習概括:快速瀏覽課文,用簡練的話說說文章主要講了個什么故事。

  完成板書:          鷸        蚌

  ↘   ↙

  相爭

  ↓↓

  漁夫

  (教學意圖:深刻理解的前提首先是要“讀懂”。因此,在學生初讀課文時,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法的指導融入其中: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識記生字,把識字方法的選擇權交給學生;通過圖片認識并了解“鷸”和“蚌”的特點;通過引導學生由“復述”到“概括”等方式使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學習就像及時雨一樣點點入地,潤物細無聲。)

  (三)精讀課文,理解寓意

  1.指導有感情朗讀。

  重點指導:

  (1)鷸生氣了,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這蚌就要活活干死!”:讀出鷸“生氣”的語氣。

  (2)蚌毫不示弱,說:“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你這鷸就要活活的餓死!”:引導學生體會“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讀出不同的語氣。

  指名讀,男女生對話讀,師生分角色讀。

  生1讀:河蚌毫不示弱,說:“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你這鷸就要活活地餓死!”(生氣的語氣)

  師:你為什么這么生氣呀?

  生:那鷸啄住我的肉,居然還威脅我,我才不怕它呢!

  師:你從哪兒看出蚌不怕鷸?

  生:從“毫不示弱”這個詞知道的。

  師:誰跟她讀得不一樣?

  生2讀:河蚌毫不示弱,說:“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你這鷸就要活活地餓死!”(慢條斯理,但很堅定)

  師:你為什么要這樣讀呢?

  生:我覺得河蚌還會想:你不是要把我干死嗎?我就不放開你,看你能怎么樣?氣死你!

  (學生們都笑起來。)

  師:哦,看來河蚌不光有股不服輸的勁頭,還很會氣人呢!那鷸豈不是更生氣了!我們再一起讀讀鷸和蚌的對話,感受它們各自的心理。

  (教學意圖:閱讀是學生的個體化行為,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都不一樣,學生對閱讀內容必然有個性化的反應,有自己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學生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活經驗積累,聯系生活閱讀體驗,使自己學得更自由,讀得更精彩。)

  2.表演體會鷸蚌相爭的過程。

  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互不相讓”。

  學生們兩個人一組,合作表演鷸蚌“互不相讓”的爭斗過程。

  看完幾組同學的表演后,同學們紛紛提出意見:

  生1:它們不能說完話就放開,應該“互不相讓”——誰也不肯放開誰!

  生2:那個鷸的嘴用力往外“拔”是不對的,因為說的是“互不相讓”,就說明鷸并沒有想“撤退”的意思。

  生3、對,應該是一個啄住不放,一個夾住不放!

  ……             ……

  板書:互不相讓

  (教學意圖:因為本則寓言的主旨就在于雙方的“互不相讓”,因此,理解課文的重點就放在理解這個詞上。首先,通過引導學生讀出鷸“生氣”和蚌“毫不示弱”的不同語氣,使他們初步體會雙方“互不相讓”的態度;然后,利用表演的形式強化理解“互不相讓”,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互不相讓”這個詞語的意思,同時利用學生好說、好動,表現欲望強烈的特點,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使課堂氣氛達到高潮。)

  3.想一想:鷸和蚌這樣“互不相讓”,最終會有怎樣的結果?

  生1:它們這樣一直僵持下去的話,鷸會被活活餓死,蚌會被活活干死,誰都不會有好下場!

  師:這就叫——

  生:兩敗俱傷!

  生2:如果有漁夫走過來的話,它們一個不能飛,一個跑不了,就會被漁夫一起抓走……

  生3(搶著說):漁夫把它們抓走后,很可能會把鷸賣掉,把蚌用來煮湯喝……

  生4:鷸也可能會被吃掉……

  (這一問題的提出,一下子激起了學生想象的欲望,而且,他們的想象超越了文本:首先,打破了課文中原有的結果——漁夫得利,想到即使漁夫不來,鷸和蚌也會兩敗俱傷;其次,延伸了課文中的句號,想象出鷸和蚌被漁夫捉走后的悲慘遭遇。同時,學生在想象過程中,也經歷著語文學習中最重要的“情感體驗”:惋惜、痛恨、替它們感到后悔等)

  4.回顧歷史故事  

  當年,蘇代就是給趙王講了這個《鷸蚌相爭》的故事,如果你是趙王,聽了這個故事,你會怎樣想呢?

  生1:我會想:如果我和燕國打起來,還不得跟“鷸蚌相爭”一樣,最終兩敗俱傷,誰也得不到好處?

  生2:我不能去打燕國,一旦我們打起來,一定會勞民傷財,秦國再像那個漁夫一樣乘虛而入,把我們都消滅了,那就慘了!

  生3:我不但不能去打燕國,而且我們還應該和好,團結起來共同對付秦國……

  (教學意圖:這種角色體驗,使學生很自然的穿越時空,走出文本,走進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他們不必再挖空心思的去總結寓意,也不必再去尋找現實中的實例“上綱上線”。從“趙王們”的“反思”中,我們就能看得出來,《鷸蚌相爭》的道理,孩子們懂了!)

  5.體會寓言的魅力。

  師:小故事,大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書: 寓言

  你還聽過或看過哪些寓言故事?(生舉例)

  (教學意圖:此前,學生已經理解了這則寓言故事的內容,而且也模模糊糊的感覺到了它所蘊含的道理,但是,讓他們說出這個道理,仍然有難度。所以,此時,再把故事和寓言背景結合起來,與文本對話,既幫助學生通過“趙王之口”理解了寓言的本意而又避免了空講大道理的弊病。使教學“文中有道,道中有文,文道統一,水乳交融。”)

  (四)創編故事,發散思維

  師:“鷸蚌相爭,漁夫得利”這個故事流傳至今。

  出示圖:許多年后,鷸和蚌的子孫再一次在河邊相遇了。這次,他們之間又會發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續編故事:)

  許多年后,鷸和蚌的子孫再一次在河邊相遇了……

  (教學意圖:想象力是一種認識能力,是構成學生智力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比知識更重要。因此,設計了這一讀寫結合的訓練。這一訓練,不僅是對寓言的一個深化,同時又能培養學生想象能力;不但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而且通過學生續編故事,達到讓學生自己明白:在生活中要理智,懂得互相謙讓的目的。這比通過教師之口說出來效果要好得多!)

  (五)作業超市

  選擇一項適合你的作業:

  1.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把自己新編的故事寫下來。

  3.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讀一讀,體會它蘊含的道理。

  (教學意圖:這些作業的布置包括訓練學生“說”、“寫”、“搜集課外資料”三方面的能力,而且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喜好,自主選擇其中的一項來做。目的就是為了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達到“興趣作業”的目的。)

  [板書:]      鷸        蚌

  ↘    ↙

  相爭

  (互不相讓)

  ↓↓

  漁夫得利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評價方式:

  1、概括說出《鷸蚌相爭》的故事。

  2、檢查評價學生所寫的續編故事。

  3、講一講搜集來的寓言故事,并說說它的寓意。

  教學反思

  《鷸蚌相爭》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個小故事生動地說明了兩人一味爭斗,互不相讓,就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到好處的道理。課文不長,孩子們讀起來困難不大。但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讓他們真正理解故事中蘊含的深刻“寓意”,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處理不好,很有可能會讓他們讀完后興味索然,機械談寓意。

  所以,我在設計這節課時,改變了以往學習寓言“讀故事____談寓意 ____聯系生活舉實例”的教學模式,從孩子們的興趣出發,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究、合作表演、個性體驗、聯系生活,角色轉換、創編想象等多種學習方式,將故事與歷史事件巧妙結合,于小故事中自然體會出大道理。

  實踐證明,這節課新穎的設計,不同方式的學習,給了學生不同的感受,同時,也讓孩子們掌握了知識與能力,體驗了過程與方法,激發了興趣,升華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但是,對于課上發生的一個“小事件”的處理我一直耿耿于懷:一個孩子站起來說:“如果我是趙王,我就聯合其他五國,一起去攻打秦國!”當時我一愣,別說,我還真沒想到這一說法!我心里暗暗叫苦。這說法與教學目標不相符啊!原本是想讓學生明白“和平相處”的皆大歡喜,怎么他會跳躍到“群起攻之”上去了呢?我一直心里明白,憑我這資質,不可能像名師們一樣,面對每一次課堂上的“生成”都能靈活處理的恰到好處,甚至精彩連連。我一直相信“生成的精彩源于課前充分的教學估計”,所以,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盡量多去設想學生在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然后想出相對的辦法。可是,這孩子的說法我還真沒估計到!怎么辦?讓學生討論嗎?時間已經來不及了!出于本能,我只好提示學生聯系當時趙國面臨的問題去想。好在,后面的學生回答又轉入“正軌”,我趕緊進行下面的環節!

  事后,我進行了反思,我感覺,有這一說法的那個孩子一定已經明白了“鷸蚌相爭”所蘊含的道理,他也一定清楚了“燕趙相爭”與“鷸蚌相爭”的關系,只不過,他直接從解決眼前的事跳躍到了如何處理當時的戰局。應該說,這樣的孩子思維是跳躍性的,他具有很強的思考問題的能力,或者說,這孩子具有很高的戰略思想!可是,對于一個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我能肯定他的想法嗎?是應該讓他明白“和平相處”更好,還是就事論事呢?我是不是應該幫他分析一下這樣“群起攻之”的不成熟因素?如果這樣做,是不是又偏離了這節課的初衷呢?不管怎樣,我覺得自己今天這樣的處理肯定是不正確的,或者說是不妥當的,可是,我該怎樣做呢?

《鷸蚌相爭》評課 篇15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2

  教學這兩則寓言故事中,學生針對插圖與課文內容提了一些問題,想想還真有些道理。

  如《揠苗助長》這課,學生對著插圖提出質疑:“既然文中寫老農干的是筋疲力盡,那為何圖中真在拔苗的他連一滴汗也看不到呢?不太符合常理呀!”針對課文內容,學生問:“既然是老農,應該是很有這方面的經驗才是,怎么連這簡單的道理也不懂呢?是不是改成剛剛學種田的年輕人比較恰當呢?”

  如《鷸蚌相爭》這課,學生也對插圖存在質疑:“鷸蚌身旁不是有一塊大石頭嗎?鷸為什么不把蚌甩向石頭,讓它破碎,不是可以美食一頓,又不至于被抓嗎?”針對內容,問:“既然雙方的嘴都被夾住,又怎么能說話呢?”

  看對這么一群善于思考的孩子,特別欣慰。雖然上面的問題都可以找到理由讓他們明白,但這些問題還是有一定的思考價值的。希望自己教出的孩子能有自己的思想,有個性,這樣社會才會不斷進步。

《鷸蚌相爭》評課(精選15篇) 相關內容:
  • 《鷸蚌相爭》的意思(精選16篇)

    作者:佚名轉貼自:本站原創點擊數:1鷸蚌相爭① 蚌②方出曝③,而鷸④啄其肉。蚌合而鉗⑤其喙⑥。 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⑦有死蚌。” 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擒⑨之。...

  •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通用15篇)

    作者:黃映花轉貼自: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學點擊數:229《鷸蚌相爭》教學設計三作者:黃映花一、第一自然段1、出示(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讀(它張開殼兒在河灘上曬太陽)演:張殼出示:太陽問:被暖暖的太陽照著,河蚌會有怎樣一番感覺呢...

  •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通用13篇)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1.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書讀好了,就能變成自己的語言。怎樣讓三年級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蘊含的大道理”呢?教師要讓語文課程富有創新活力,通過不同方法的情境創設,讓學生在反復誦讀過程...

  • 鷸蚌相爭教案(精選2篇)

    教學目標1、知道這則寓言所講的故事。2、能通過討論解決問題。3、能自編自演課本劇。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5、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重點目標:知道寓言所講的故事。難點目標: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 什么是真正的精彩--關于《鷸蚌相爭》的兩個問題(精選15篇)

    什么是真正的精彩——關于《鷸蚌相爭》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鷸的嘴正被蚌夾著呢,怎么可能說話呀?”江蘇小語名師周益民老師在教《鷸蚌相爭》一課時,遭遇了這樣一個“意外”:《鷸蚌相爭》的故事學起來可真帶勁,孩子們誦讀著,表演著...

  • 鷸蚌相爭 教學設計(通用8篇)

    教材分析:《鷸蚌相爭》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寓言二則》中的一則。這則寓言通過鷸和蚌相互爭吵誰也不讓誰,最后雙方都被漁夫捉住這個小故事,說明雙方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精選2篇)

    《鷸蚌相爭》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文章雖然語言精練,篇幅短小,但蘊含的哲理卻非常深刻。由于文言文語言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而故事也離孩子的生活比較遠,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主動探究文本就是我這節課面臨的最大挑戰。...

  • 鷸和蚌能說話嗎?——《鷸蚌相爭》教學實踐(通用16篇)

    作者:佚名轉貼自:本站原創點擊數:2在一堂語文課上,師生們都被《鷸蚌相爭》這睿智的寓言所感動,默默品味著其中的哲理。這時一位小同學突然提出一個意料之外的問題:“既然蚌把鷸的嘴緊緊咬住,那么它們倆怎么能說那么多的話?”當時全...

  • 教學《鷸蚌相爭》(精選15篇)

    作者:佚名轉貼自:轉載點擊數:248【案例】教學《鷸蚌相爭》在教學《鷸蚌相爭》時,有學生提出“鷸的嘴正被蚌夾著呢,怎么可能說話呀?”面對這些課堂教學的“生成”,我們一般有幾個經典的對策:1、“大家就這個問題小組討論討論。...

  • 鷸蚌相爭(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會認10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2.自主積累4個以上詞語。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4.了解課文內容,能講述這個成語故事,知道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退讓。教學重點1.會認10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 《鷸蚌相爭》中的人生哲理--澗水藍(通用13篇)

    作者:佚名轉貼自:本站原創點擊數:2今天教學《鷸蚌相爭》,當我讓學生進行換位思考,說說假如你就是那只鷸或者是那只蚌,你會怎么辦時,我從學生口中獲得三句精彩而經典的語言。...

  • 教學《鷸蚌相爭》(精選15篇)

    作者:佚名轉貼自:轉載點擊數:248【案例】教學《鷸蚌相爭》在教學《鷸蚌相爭》時,有學生提出“鷸的嘴正被蚌夾著呢,怎么可能說話呀?”面對這些課堂教學的“生成”,我們一般有幾個經典的對策:1、“大家就這個問題小組討論討論。...

  • 《鷸蚌相爭》教學實錄(精選15篇)

    作者:鄭梅轉貼自:吳老師工作室點擊數:651《鷸蚌相爭》教學實錄教學過程:一、談話:學生做“快速搶答”游戲(猜出圖上寓言故事的名字:(1)自相矛盾(告訴我們什么?)(2)掩耳盜鈴(看誰能告訴我們它的道理。...

  •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精選16篇)

    作者:湘妃竹轉貼自:本站原創點擊數:256《鷸蚌相爭》教學設計一湘妃竹教學目標:1、 認識11個字和一個多音字“燕”,會寫8個字,自主積累詞語。2、 正確、流利、有感情到朗讀課文。3、 能講述“鷸蚌相爭”的故事。...

  •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通用13篇)

    作者:羅曼轉貼自:轉載點擊數:248《鷸蚌相爭》教學設計二作者:羅曼教學目標:1. 會認11 個生字和1 個多音字, 會寫8 個字。2. 自主積累4 個以上詞語。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源县| 黑龙江省| 平谷区| 洛宁县| 万安县| 榆林市| 香港| 水富县| 四平市| 屯昌县| 高州市| 永新县| 锡林郭勒盟| 红安县| 论坛| 山丹县| 绥化市| 开江县| 桐柏县| 旬阳县| 灌南县| 岢岚县| 六盘水市| 宁化县| 大新县| 白河县| 兴城市| 普格县| 昭平县| 永安市| 平舆县| 竹山县| 郑州市| 凤冈县| 湘潭县| 潜山县| 犍为县| 宁海县| 巨野县| 霸州市| 犍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