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
教學內容:《3、》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本文中的兩首詩都重在借景抒情,通過朗讀入境悟情,并熟讀成誦。
教學重難點:運用詩畫結合,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豐富對詩意的理解。
教學準備:課件、圖片、音樂等。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1、讀懂《山行》,理解重點字詞,能有感情地朗誦。
2、運用詩畫結合,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豐富對詩意的理解。
3、引領學生在詩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麗,感悟“霜葉紅于二月花”的意蘊。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創設情境,引領入詩。
喜歡旅游嗎?讓我們跟隨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去秋游吧——(音樂)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山行》(板書詩題)
1、齊讀詩題。
2、配樂范讀。
二、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自由讀詩。要求:讀準讀順。
2、同桌互讀。
3、指名讀詩。(重點指導“生”“斜”)
4、齊讀全詩。
三、再讀想象,整體感知。
1、詩人被這美麗的山景深深打動,再讀讀詩,邊讀邊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學生自讀想象。
2、指名說。(相機板書: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
四、以畫為媒,研讀感悟。
1、課件出示圖畫。
(圖畫內容:石徑不斜,人家太顯,楓葉不紅,人物不見)
這幅畫把詩人描繪的景象畫出來了嗎?邊讀詩邊思考。
(1)學生個人自讀思考。
(2)小組討論研讀,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反饋,讀中悟詩。
根據學情,相機指導:
(1)指導朗讀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①指名學生交流研讀情況:
根據學生指出的“小徑太直、人家位置錯誤”的畫面問題,相機操作。
[ 多媒體演示:小徑由直變曲、人家移至白云生處。]
②個人讀、學生練讀、師生共讀、齊讀相結合。
重點體會“斜”“生出”。
③教師引讀:白云人家,蜿蜒石徑,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時節啊,詩人遠遠望去,感嘆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④邊吟誦邊想象配樂齊讀。
(2)指導朗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啊!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還有什么問題嗎?
①根據學生指出的“人物馬車不見”的畫面問題,相機操作。
[ 多媒體演示:馬車出現。]
a、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么停車呢?
b、根據學生感受,相機操作:楓葉變紅。
詩人沒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紅紅的楓林,他停車就是因為愛這美麗的楓林!
c、師生齊讀。
②引導學生角色換位體驗:你就是詩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學生交流個人感受,進一步體會“坐愛”、“紅于”、“晚”。
五、我的十分鐘: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反復誦讀、背誦古詩
1、自由練讀,讀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2、多種方式讀詩:指名讀、小組共讀、師生讀、兩人讀等。
3、配樂齊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