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課]聽《狼和鹿》有感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 作者(來源):董滿女今天下午,錢庫學區城鎮組的優質課選拔在我校舉行,我們三年級的兩個班均被抽到上課。中午,我匆匆來到教室,把學生帶到指定的上課地點,還做了簡單的思想工作。
這次參賽的是來自錢庫一小的兩位老師,他們分別執教了《狼和鹿》這篇課文。她們教學風格迥異,教學藝術各有千秋,并且能真正擺正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氣氛非常民主,學生思維也相當活躍。讓我印象最深,感觸最多的是陳群英老師的那節課。
《狼和鹿》是一篇關于狼和鹿之間生態平衡的故事。課文講的是一百多年前,凱巴伯森林的居民為了保護森林里的鹿群,大量捕殺狼及鹿的其他天敵,結果事與愿違,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嚴重破壞。它告訴人們:事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破壞生態平衡將會給環境帶來難以想象的災難。這篇課文雖不是童話故事,但由于課文的主要角色是學生熟悉的兩種動物,本身就有很強的趣味性,能引發思考,所以學生在學習中有濃厚的興趣。
陳老師巧妙的導題激起學生的興趣。她首先讓學生說說對狼和鹿的態度怎樣?學生都異口同聲地說——喜愛鹿,厭惡狼,對狼進行了大量的“捕殺”,對鹿進行“保護”。隨之她用簡練的過渡語導入第三段,使他們的態度與“功臣”、“禍首”形成反差,造成懸念。陳老師在此又設一問:面對這樣的變化你有什么想問的呢?學生心中的疑問自然萌生了,最后她因勢利導,利用學生提出疑問,讓學生默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原因。
緊接著,陳老師抓住文中的幾處對比,巧設疑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這些對比的內在原由及聯系,從而充分領悟文章難點:稱狼為“功臣”,稱鹿為“禍首”的原因,進而明白文章所蘊涵的道理。
1、森林狀態的前后對比
陳老師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請學生觀看看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圖片,說一說: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是怎么樣的呢?再讓學生帶著興趣讀第一小節,找出描寫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句子賞讀。”然后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認識25年后的凱巴伯森林。由圖及文,圖文對照,在對比中引發學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5年間為什么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追查原因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