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5個字只識不寫。理解“扶老攜幼”、“天各一方”等詞語的意思。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理解并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體會詩人身居外地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學生:收集關于重陽節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復習古詩,導入新課
1、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23課《每逢佳節倍思親》(生齊讀課題)。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唐代著名的大詩人王維在17歲那年寫下了傳誦千古的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投影出示古詩)
誰來讀讀這首詩?還有誰也想讀一讀?
咱們一起來讀讀這首詩,好不好?
3、都說詩緣情而發,大詩人王維為什么會在萬家團聚的重陽佳節,發出如此的感嘆呢?打開課本,請同學們放聲朗讀課文。
4、讀完了課文,再看看這首詩,你有什么發現嗎?
指名說。(相機引導學生找到詩句與課文之間的內在聯系。)
【設計意圖:這是一篇文包詩,文包詩,顧名思義,內核是詩,把詩和文對照起來,在對照中提供給孩子資源,也讓孩子自己去發現文和詩之間的聯系。】
二、詩文對照,理解古詩
1、第1自然段
(1)(投影出示第1自然段內容)
(2)誰來讀讀?
(3)讀了這一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呢?指名說。
(4)師小結:王維15歲那年就獨自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求學了,多么不容易啊!(投影相繼點出“離開”、“來到”)(板書:離開家鄉)(投影點出“兩年”)兩年,整整兩年,七百多個日日夜夜啊!怎能不孤獨怎能不寂寞呢?這就叫——獨在異鄉為異客。(投影在第一自然段右旁出示“獨在異鄉為異客”)來讀讀這句詩!
(5)這句詩的意思你明白了嗎?誰來說一說?指名說。
(6)讓我們一起再來讀讀這一自然段。我相信你的感受會更深刻!
(7)剛才我們把課文第一自然段和第一行古詩對照起來學習,通過抓關鍵詞句感悟朗讀進而走進詩人的內心,大家理解得很到位,朗讀得也很動情。下面請同學們把課文的2、3兩個自然段和下面的三行古詩對照起來學習,去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古詩的感情,怎么樣?好,開始!
【設計意圖:在將第一自然段與第一行古詩對照起來閱讀后,教師及時總結學法,放手讓學生依法對照起來用心研讀下面的詩文。】
2、學生自學下面詩文。
3、下面咱們來交流一下學習情況。
(1)第2自然段
a、(投影出示“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在課文中指的是——指名說。(在詩句左旁出示第2自然段,并點出“重陽節”一詞)
b、說到重陽節,老師要考考你們了,請注意聽題,1、重陽節是在每年的幾月幾日?(你是怎么知道的?課文中有沒有答案?真聰明!)2、古時候的重陽節有什么習俗?(登高游玩、飲菊花酒、頭插茱萸。)那么在我國像重陽節這樣喜慶的節日你還知道哪些?(中秋節、春節、端午節、元宵節……)這些都是美好的節日,我們稱之為“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