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神教學設計
一、教材簡析:
本文描寫了我國十大元帥之一——劉伯承元帥,在青年時代參加蔡鍔領導的“討袁護國起義”右眼負傷后,臨危不亂,沉著冷靜去醫院求治,手術中堅決不用麻醉藥,忍痛接受72刀,以自己的鋼鐵般意志贏得德國軍醫連連稱贊的故事:
文章依循“求治”→“術前”→“術中”→“術后”的線索,采用正寫側出的方法.形成對比,緊緊扣住題目,多角度地展現了劉伯承剛毅果敢的“軍神”形象。“求治”一節,借德國軍醫之口——“這樣重的傷勢,只有軍人才能如此鎮定”——說出了劉伯承作為一名軍人的鎮定自若;“術前”一節,軍醫對劉伯承堅決不用麻藥的偉大意愿的懷疑——“你能承受得了那難以忍受的疼痛嗎?”與劉伯承堅定的回答、堅決的行動形成了對比,突顯了作為一名軍人的堅決果敢;“術中”一節,軍醫一反常態的緊張顫抖與劉伯承一聲不吭的忍受劇痛形成了醫患之間罕見的反差,突出了劉伯承超人的意志和毅力:“術后”一節,軍醫的擔心驚詫、失聲驚呼、無比欽佩與劉伯承微笑應答、清數刀數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把劉伯承具有的超常的、杰出的、神奇地壓倒劇痛的超凡毅力和堅忍不拔的鋼鐵意志烘托到了極至。
二、教學設計意圖:
本課的教學過程應遵照新課標的主導思想、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尊重學生個性的體會與感受來設計。根據課文結構特點,本課的教學過程的設計可按照兩條線索來展開:
第一條線索:閱讀課文,自主表達感受新課標對于中高年級的閱讀要求較為明確,指出學生要能夠在理解故事梗概的基礎上說出自己的感受。這種感受不是脫離課文憑空產生的,而是隨著閱讀過程的逐漸深入而產生的愈來愈明晰的體驗,它貫穿于學生閱讀的全過程中,把談“學生的感受”作為學習課文的突破點,對于鼓勵學生個性閱讀、自主體驗有積極的作用,應該說是向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的大方向又邁進了一步。課堂上,要引導學生自主地表達自己的感悟,暢談自己讀書的體會。
第二條線索:走進課文,體驗人物的感受。
“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課文為師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與心的交流提供了一個寬闊的平臺!盾娚瘛芬晃闹饕澝懒藙⒉袌匀玟撹F、令人敬畏的意志。閱讀課文時,我們有這樣或那樣的感受,而與他直接面對的沃克醫生又會是怎樣的感受呢?借此問題,引導學生體會通過對課文的進一步閱讀,完成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使文中人物成為我們的對話者,與我們一同感受著劉伯承超乎常人的舉動、令人敬佩的意志。研究沃克的感受,就是在了解使他的情感和態度發生變化的原因,也就是在體會故事情節的一步步發展與變化。通過閱讀與體會,師生攜手走進課文中,親歷那驚心動魄的一幕,直面人物的心靈,將分析、講解與情感上的溝通交流進一步結合起來。通過研究課文內容,培養學生堅強的性格和勇于克服困難的勇氣,符合新課標中關于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的思想。此過程解決了閱讀過程中的體驗和研究方法的問題。此外,關于詳略的處理,關于對課文中兩個重點部分的深入理解,關于個人學習與小組學習的結合,都是在此設計意圖指導下而進行,其主旨也是為了充分拓展思維空間,提高學生閱讀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