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拉薩的天空 資料、課前思考和課后反思
日光城
青藏高原地勢高峻,空氣稀薄,塵埃和水汽含量少,透明度高,因而日照強烈,全年日照總時數為2500~3000小時,比江南丘陵和四川盆地地區多50%~100%,是全國太陽輻射能量最多的地區,年輻射總量一般都在160×4184焦/厘米2以上。拉薩緯度偏南,太陽高度角大,海拔3700米,太陽輻射很強,其太陽輻射量高達202×4184焦/厘米2,而全國日照時數最多的青海冷湖,卻只有168×4184焦/厘米2。拉薩日照強度這樣高的城市在世界也是罕見的。同時,拉薩的日照時數可達3005小時,與同緯度相比,如寧波2087小時,重慶1188小時,其日照之長,也是平原、沿海地區城市所遠遠不及的。拉薩每小時每平方米接收的太陽輻射能量,相當于1000瓦電爐1小時散發的熱量,是全國有名的“日光城”。
圣地
拉薩,藏語意為“圣地”和“佛地”。公元633年,雅隆部落的松贊干布在拉薩建立了強大的吐蕃王朝,拉薩以吐蕃王朝都城的地位,揭開了它歷史發展的新篇章。定都前的拉薩是一片沼澤荒蕪之地,定都后,筑宮堡、修河道、建寺院,奠定了拉薩城市的雛形。著名的大昭寺即在這一時期建造,山羊負土填湖的典故是建寺過程中的一段美麗傳說。藏語羊叫“惹”,土為“薩”,由于大昭寺是最早的建筑,人們便以"惹薩"作為以大昭寺為中心的這一城市的名稱。漢文史籍把“惹薩”一般譯為“邏娑”、“邏些”。隨著佛教的興盛,人們把這個城市視為“圣地”,“拉薩”之名隨之興起,并取代了原有的名稱。“拉薩”是藏語“圣地”或“佛地”的漢文音譯。
第一課時
《拉薩的天空》是一篇文筆優美的散文,描寫了拉薩天空的湛藍、透亮,表達了作者對拉薩的喜愛之情。語文的語言優美,用詞準確、生動,比喻貼切。對拉薩天空的描寫細致而且形象。如:對天空的藍,用“湛藍”、“透亮”、“清水洗過”、“純凈”、“明潔”等詞語描述,作者用生動形象的文字將拉薩天空之藍再現在人們的眼前。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從題目“天空”入手,讓學生明白,本文主要寫的就是天空。然后開始教學文章中的生字新詞。接著在整體感知課文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兩次自讀,第一次要求學生大聲讀書,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第二次則要求學生輕聲讀書,初步感受拉薩的天空的美,并將自己認為最美的自然段與同桌分享。這樣順勢以“老師沒有同桌,同學們做老師同桌,分享老師認為最美的自然段”為由進入第一自然段的學習。這個設計我自以為是水到渠成,過渡相當自然的,但后來發現學生們對“讀通課文”這一目標完成到位,學生的讀書情況得到及時的反饋,效果非常的好。我想這應該歸功于我的預習和復習得策略。之前我們總說要向四十分鐘要效率,看來課堂上任何一個目標都得扎扎實實地去完成,對于第一課時一定要做好相應的預習和復習。另外對于這一課,之前去過高原,對高原有自己的見解,自己的感悟,就講給了學生聽,他們聽得很認真,也很享受,對于西藏的人文、宗教也有一定的了解,我想對于本課的理解也是有一定幫助的吧。
第二課時
《語文課程標準》中這樣寫到: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以利于他們積累、體驗、培養語感。所以語文課上最動聽的聲音是朗朗的書聲。作為寫景美文,只有讓學生以聲如文、讀中賞析,才能感悟情境。所以朗讀是這篇課文的重點。但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只靠一本教材一塊黑板進行教學,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果教師和學生的注意力僅僅集中在分析課文怎樣寫出了拉薩天空的藍和美的層面上,那學生最豐富的審美體驗就很難在這堂語文課里立足。那么這一課就會以程序化的教學極可能使孩子們的心靈失去想象,把“拉薩天空的美”變成一個空洞的概念!于是我就借助多媒體讓學生個體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認同和把握了這一事實,語文教學才能具有先進性。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把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讓語文教學的審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