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查“無字詞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用鋼筆寫好生字詞,理解課文重點詞句。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學會運用聯(lián)系事物。聯(lián)系實際的方法,理解詞語,懂得“無字詞典”的意思。
3、朗讀課文,開拓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運用聯(lián)系事物。聯(lián)系實際的方法理解詞語的好習慣,學會舉一反三。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學會運用聯(lián)系事物、聯(lián)系實際的方法,理解詞語,并能舉一反三。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引起懸念。
1、(板書詞典)詞典是什么?可以用來干什么?
說一說你怎么記住這兩個字的,給它們組幾個詞。
2、(補充完整課題)齊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有什么問題?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自讀課文,注意把字音讀準確。
2、聽課文錄音,要求觀察課文插圖,說說你看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檢查自學情況。
(1)指生認讀生字詞,正音,提醒大家容易讀錯的地方。
(2)指名分段讀課文,其他學生評價。
4、問題導讀。
(1)爸爸怎樣幫助聰聰理解“驕陽似火”這個詞語的?
(2)爸爸怎樣幫助聰聰理解“驚濤拍岸”這個詞語的?
(3)爸爸最后對聰聰說了什么話?
根據這幾個問題,你可以把課文分為哪幾部分?
三、細讀課文,深入領悟。
1、學習第一自然段。
(1)自讀課文,說說你讀懂了什么?(交待了時間、人物、地點、事件)
(2)齊讀。
2、學習第二至五自然段。
(1)自讀課文,找一找爸爸怎樣幫助聰聰來理解“驕陽似火”的?(學生畫出相關語句后進行交流)
小結:理解一個詞語可以從觀察身邊的事物獲得真切感受。
(2)指導朗讀“這不就是對‘驕陽似火’最好的解釋嗎?”
你能把這個句子換個說法嗎?
(3)根據平時的觀察,你也來描述一下“驕陽似火”吧。
(4)再次自讀課文,體會課文內容。
3、學習第六至八自然段。
(1)結合插圖,思考理解:爸爸和聰聰又看到了什么?通過讀這幾個自然段你又知道了什么?(生自讀后,引導交流)
小結:把眼前看到的具體景物與學過的詞義相比照,是理解詞語、學習語言的重要方法。
(2)指導朗讀問句和感嘆句。
(3)再次自讀課文,體會課文內容。
(4)通讀二至八自然段,說一說在理解“驕陽似火”和“驚濤拍岸”時方法有什么不同?(小組討論后全班交流)
小結:理解一個詞語可以從觀察身邊的事物獲得真切感受,眼前看到的具體景物也可以用具體詞語來概括,幫助理解詞語。
4、 學習第九自然段。
(1)爸爸最后對聰聰說了什么話?
(2)爸爸意味深長說的話中,“有字詞典”、“無字詞典”分別指什么?
(3)爸爸用“不僅……還……”強調真正理解詞語,重要的是要查“無字詞典”,為什么?
小結:我們理解詞義,目的就是要弄清這個詞語表達的現實生活中的一種狀況。查“無字詞典”可以直接感受這種狀況,因此,比查“有字詞典”顯得更重要。我們也要學會利用身邊的“無字詞典”來學習知識。
5、賞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反饋矯正,積累知識。
1、讀課文,說說爸爸是怎樣解釋“驕陽似火”、“驚濤拍岸”的,并把有關的句子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