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石榴相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1978),現(xiàn)代著名作家、詩人、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原名郭開貞,筆名郭鼎堂等,四川樂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學,原本學醫(yī),后來從事文藝活動。1918年開始新詩創(chuàng)作,1921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女神》。1924年以后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倡導革命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戰(zhàn)爭,任國民革命軍總*部副主任。1927年“四一二”政變前夕,寫下了《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產生了重大影響。同年參加南昌起義,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起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研究。旅日期間,積極支持留日青年和國內文藝界的革命文化活動。抗戰(zhàn)爆發(fā)后秘密回國,從事抗日救亡運動。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歷史劇和大量詩文,都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性和戰(zhàn)斗性。學術著作《甲申三百年祭》《青銅時代》《十批判書》等創(chuàng)建頗多,影響很大。1949年北平解放后當選全國文聯(lián)主席。建國后,繼續(xù)進行文藝創(chuàng)作,發(fā)表了《蔡文姬》等歷史劇作,所著《奴隸時代》等書在史學界影響很大。他長期從事科學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組織工作,對發(fā)展中國科學文化教育事業(y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學識淵博,才華橫溢,是繼魯迅之后“我國文化戰(zhàn)線上又一面光輝旗幟”(鄧小平語)。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有《郭沫若全集》行世。《郭沫若全集》分文學編、歷史編、考古編三種,于1982—1992年陸續(xù)出版。
二、關于郭沫若的散文
既為杰出的詩人、學者和社會活動家,郭沫若的散文自然不同凡響。從早期的《小品六章》和震動海內的討蔣檄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到中年時期的宏文《甲申三百年祭》,直到暮年的頗具唐宋大家之風的《〈魯迅詩稿〉序》《黃鐘與瓦釜》,以及逝世前夕寫下的那篇詩情澎湃、大氣磅礴、感人肺腑的《科學的春天》,無一不表明郭沫若是真正的大手筆。他留下的華章,有一種特殊的氣勢、韻味與魅力,使你無法不著迷。
…………
這恐怕是杰出詩人的氣質與才氣使然,杰出學者特有而別人無法企及的深厚學養(yǎng)使然,杰出社會活動家一生的非凡經歷使然。郭沫若散文的特殊氣勢、韻味與魅力,仔細閱讀方能更好地體會。如果能夠經常重溫,定將“身心獲益靡涯,文筆增華有望”。
關于《石榴》一課的資料
石 榴
夏季,石榴花破蕾怒放。她繁花似火,凝紅欲滴,點綴于綠葉叢中,使?jié)M樹生輝,為庭園增添了熱烈歡樂的情趣。
石榴原產于伊朗、阿富汗等中亞地帶。漢代時,張騫出使西域,得到種子并帶了回來。從那時起我國開始栽植石榴。石榴的果實非常奇美,在淺黃色隔膜分開的內部,有許多排列整齊、倒卵形的種子。紅的如瑪瑙,光彩奪目;白的似水晶,瑩光透亮;如果取幾粒放到口中品嘗,則美味多汁,清甜可口。
石榴不僅供觀賞和食用,而且有珍貴的藥用價值。石榴根皮、果實、葉、花都可以入藥。
我國醫(yī)學界認為:石榴皮味酸澀溫,有澀腸、止血、驅蟲的功效,常用于治療久瀉久痢、便血、脫肛、滑精、崩漏、帶下、蟲積、疥癬等癥。石榴皮含鞣質10.4——21.3%,還含有蠟、樹脂、甘露醇、糖、樹膠、菊酚、粘質、蘋果酸、果膠、草酸鈣等成份。其中石榴皮堿對絳蟲的殺滅作用非常強,常用來驅絳蟲、蛔蟲和蟯蟲。石榴皮配陳壁土,加少量白礬,濃煎熏洗,可治療脫肛。石榴皮炒炭研末,加香油調成稀糊狀,涂搽治療牛皮癬,有一定療效。石榴皮炒焦研為細粉,吹入耳內,可治療化膿性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