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蜻蜓》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一、初讀感知大意
1.第一遍讀。
(1)讀課題。
(2)提問:課文的題目是“放飛蜻蜓”,蜻蜓有翅膀,可以自由自在地飛,為什么要“放飛”呢?請同學們讀課文后回答。
2.第二遍讀。
(1)讀課文思考:孩子們捉到一只蜻蜓肯定不容易,怎么舍得把它“放飛”呢?請同學們再把課文讀一遍,邊讀邊畫出字詞。
(2)指名同學回答上面的問題。教師簡介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一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輩子愛教育、愛人民、愛孩子,他是第一個把小孩子稱作“小朋友”的人,他熱愛孩子、相信孩子、了解孩子、尊重孩子。
(3)教師出示有關生字詞,要求學生查工具書、聯系上下文或聯系生活實際,弄懂生字詞在課文中的意思。
需要正音的字:“貞、蚊”是前鼻音;“埂、衡、朋、蠅、搶”是后鼻音;“舍、貞”是翹舌音;“慈”是平舌音。還有多音字的讀音:“露水”的“露”(lù),“調整”的“調”(tiáo)。
3.第三遍讀。
(1)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孩子們“放飛蜻蜓”的呢?先寫什么,接著寫什么,最后寫什么,請大家讀一讀課文,看誰能概括出來。
(2)指名回答上述問題,教師板書:捉蜻蜓—談蜻蜓—放蜻蜓。
4.用鋼筆描紅10個生字。
設計意圖:語文閱讀教學要走兩個來回:由整體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體。上面的設計,先讓學生讀過三次課文,對課文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同時簡介陶行知先生,為接下來的教學打下基礎。
二、指導精讀,感悟知、情
1.提出問題,學生讀書思考:
(1)在遇到陶行知先生之前,孩子們懂得哪些關于蜻蜓的知識?從課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來?用筆畫出來。
(2)陶先生給孩子們講了關于蜻蜓的哪些知識?在課文的哪幾小節?用筆畫出來。
2.朗讀對話,圖文對照。了解蜻蜓的身體結構。
(1)分角色朗讀,根據提示語讀出感情,讀出語氣。
(2)指名學生根據課文中的有關內容說出蜻蜓的身體結構和作用。
眼睛:一閃一閃、很大、結構很復雜、成千上萬的小眼睛、看清四面八的蟲子。
尾巴:一撅一撅、點水、掌握飛行方向、一節節、又細又長、保持平衡、吃掉又長。
教師補充:關于蜻蜓的尾巴有一句很有趣的歇后語:蜻蜓咬尾巴——自吃自。
設計意圖:通過朗讀,學生從人物的語言中摘錄出關于蜻蜓的科學知識,采用圖文對照的方法,讓學生 看圖說出關于蜻蜓的科學知識。一畫一說,有關知識就能記得比較牢固。
3.學習重點詞語,體會陶先生對孩子們的關愛和尊重。
(1)讀了課文,你對陶先生這位教育家有什么印象?
(2)再讀一讀課文,把文中描寫陶先生說話時神態、動作的詞語畫出來,體會一下,陶先生是位怎樣的教育家?
a.慈愛地撫摸著翠貞的小辮子問。(慈祥和藹、愛撫孩子。)
b.陶先生拉著孩子們坐在田埂上。(與孩子們平等親切地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