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蜻蜓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能力目標:理解課文內(nèi)容,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知識目標:通過自主學習,了解掌握蜻蜓的習性和特點。
情感目標: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fā)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情感,體會陶行知先生對兒童的尊重和愛護。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掌握蜻蜓的習性和特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體會陶行知先生對兒童的尊重和愛護。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問題導入。
1、檢查詞語(出示詞語)。
2、上節(jié)課同學們已經(jīng)初讀了課文,知道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誰愿說一說?
陶行知先生看見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導他們認識蜻蜓是人類的朋友,最后
孩子們放了蜻蜓。
3、過渡:
陶先生是怎樣引導孩子們放飛蜻蜓的呢?陶先生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現(xiàn)在我們就來學習課文吧!
二、讀文入境,探究自悟。
(一)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自由讀(2—10自然段),思考:找出他引導的兩句問話。用“-----”畫出他問的話。
2、陶先生引導孩子從幾個方面來認識蜻蜓、了解蜻蜓的?
(二)學習(2—6)自然段。
1、在這一部分中,你了解了蜻蜓的什么特點?你從哪里知道的?
2、引導學生抓住“慈愛”、“撫摸”感受陶先生的和藹可親、平易近人,讀好第二自然段。模擬好陶先生說話的語氣。
3、引導學生抓住“想了一下”、“七嘴八舌”、“搶著說”這此詞語,體會人物的不同個性。練習讀好孩子們的話。
4、引導學生抓住“拉著”、“坐著”感受陶先生熱愛孩子。
5、陶先生完全可以直截了當?shù)卣f“蜻蜓真是我們的好朋友啊”,他為什么不這樣說呢?
6、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的個性特點。學生評議。
(三)學習(7—10)自然段。
1、陶行知先生與孩子們談了蜻蜓吃什么,還談到了些什么?歸納:蜻蜓的尾巴和眼睛
2、從他們的談話中,你對蜻蜓的尾巴、眼睛有了哪些了解?
指導他們了解眼睛、尾巴的特點和作用。
教師還可適當補充一些知識:蜻蜓的尾巴點水,實際上是蜻蜓媽媽在生兒育女,蜻蜓的大復眼,幾乎占了整個頭部的一半,在疾飛中,能正確清楚地看到9米開外,處于活動狀態(tài)的昆蟲的各個部位,還能看見在千米外飛行的同類。
3、直接勸孩子們把蜻蜓放了就行了,為什么陶行知要向孩子們介紹蜻蜓的眼睛和尾巴?
(只有更多地了解蜻蜓,才會更加喜歡蜻蜓,保護蜻蜓。)
4、陶先生只是告訴了孩子們蜻蜓的的尾巴和眼睛的知識嗎?(不是)
你是從哪兒知道的呢?
抓住句末省略號讓學生再猜猜、說說陶先生還講了蜻蜓的哪些知識。
5、在這一部分中,從哪些地方感受到陶先生對孩子平等相待,循循善誘的?
6、交流:說,又說 用商量的口吻說 把蜻蜓還給翠貞
7、他讓孩子們保護蜻蜓,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引導理解陶先生以身作則,充滿愛心。
(1)取過蜻蜓,高高舉起
(2)小心地翻過去
(四)學習最后一個自然段
1、提問:孩子們捉了幾只蜻蜓? 這只蜻蜓當時是在誰的手里? 只是翠貞一個孩子同意放飛蜻蜓的嗎?從哪里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