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的云霧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
1、課件出示廬山風景圖,老師簡介廬山。引入課題。
2、生閉眼想象,師創(chuàng)設情景,仿佛把學生帶到了廬山。
二、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初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說說在廬山看到什么?
2、大聲朗讀課文二自然段,想象畫面。
3、說說看到了幾幅畫?分別是什么?
4、選擇自己最喜歡的畫面,找到相應的句子,美美地讀給同桌聽,并說說喜歡的原因。
5、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學習四個比喻,并相機指導朗讀。
①那些籠罩在山頭的云霧,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抽讀、理解“籠罩”、指導朗讀)
②那些纏繞在半山的云霧,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同桌讀、指名讀)
③云霧彌漫山谷時,它像茫茫的大海;(理解“茫茫”、師范讀、自己練讀、齊讀)
④云霧遮擋山峰時,它又像巨大的天幕……(理解“天幕”、齊讀)
6、師版畫幾種姿態(tài)的云霧,讓學生用“像”來說清楚什么位置的云霧像什么。
5、師總結(jié),揭示中心句。理解“千姿百態(tài)”。
過渡:這靜態(tài)的云霧已經(jīng)讓我們心動,倘若有風吹來,云霧便忽聚忽散,忽濃忽淡,更加神秘莫測。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默讀課文,看看這個自然段是圍繞哪句話寫的?理解“瞬息萬變”。
2、再讀課文,勾出描寫廬山云霧變化快的詞語。
3、學習書中的第一個變化。(抽讀、指導讀、男女生讀)
4、學習書中的第二個變化。(自己邊做動作邊讀、齊讀)
5、課件出示各種各樣云的圖片,生想象云的樣子,補充在段尾。
四、指導背誦二、三自然段。
課件出示與二、三自然段相應的圖片,生根據(jù)圖片的提示背誦二、三自然段。
五、學習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1、理解“流連忘返”。
2、齊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六、課后拓展
課件出示描寫廬山風景的詩歌。(自讀、齊讀)
七、作業(yè)
老師推薦《黃山云海》《阿里山的云霧》兩篇文章,請學生在網(wǎng)上找來讀一讀。
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的二、三自然段。理解“千姿百態(tài)”“籠罩”“瞬息萬變”“流連忘返”等詞語。
2、認識中心句,學習用比喻句說話。
3、閱讀感悟,抓住語言文字,欣賞課文優(yōu)美的文字。體會課文是怎樣運用語言文字寫出廬山云霧的美的。
教學重點難點: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欣賞課文優(yōu)美的文字。背誦課文二、三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