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蜻蜓》第一教時
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7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 展示畫面,激趣引出課題
1、 展示蜻蜓飛舞的畫面,師導入
2、 師:同學們,這些忙忙碌碌的小精靈是誰呢?(板書:蜻蜓)讀準后鼻音。看清字形,蜻蜓是昆蟲,因此這兩個字都是蟲字旁。蜓字要寫正確,哪邊需要特別注意?指名學生說。(與延區分)
你們喜歡這些可愛的小精靈嗎?有個孩子叫翠貞,她就捉到了這樣一只小蜻蜓,喜愛極了,愛不釋手,(板書:捉)但最后卻把小蜻蜓放了。(板書:放)(板書:放飛),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讓我們一起走入課文。
3、齊讀課題
二、 自讀課文,初步感知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相機正音
難讀的詞語再一起讀讀
田埂 蒼蠅 孑孓 一撅一撅
3、學生點評朗讀情況。再讀讀。
4、默讀課文。
5、通過幾遍課文的朗讀,你能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呢?
文章講述老一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見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勢利導和孩子們(談蜻蜓),使他們懂得蜻蜓是人類的朋友,并(放蜻蜓)的故事。
6、哪兒寫了捉?(第一自然段,指名讀)哪兒寫了放?其余講什么呢?概括標題:談
7、簡介陶行知。
文中與孩子們一起談論蜻蜓的是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出示圖片)1891年出生于安徽省。他自幼聰明好學,鄰村的一位塾師認定這孩子長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讓他免費入塾讀書。有一天下大雪,當他趕到塾館時老師已經開講,他硬是站在門外專心致志地聽老師把課講完。這種學習精神感動了塾館里的每一個人。畢業于金陵大學,后赴美留學。創辦曉莊師范。陶行知的一生,為人民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他一生著有許多教育方面的著作。通過課文的學習我們將對陶行知先生有更深的了解。
三、學習第2---6自然段
師: 陶行知先生與孩子們關于蜻蜓談論了幾個問題?我們看看課文的2到6自然段。(出示句子:你們知道蜻蜓吃什么?)
1陶行知先生是怎么說的?找出重點詞慈愛與撫摸。(這兩個詞寫出了人物的神態與動作。)
2指導朗讀。
3孩子是怎么說的?(搶著說,七嘴八舌)作者很注意對話中提示語的運用。
4那我們能不能通過再現當時熱烈討論的場景?分角色朗讀。
5蜻蜓到底吃什么呢?陶行知先生告訴孩子們:(出示句子)孑孓指的是蚊子在水中的幼蟲。
6從陶行知先生的介紹中,我們知道了什么?蜻蜓是益蟲,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板書;益蟲)
7這句話的提示語中,你覺得哪個詞用得好?為什么?(寫出了人物的動作)
8從這些人物的提示語中,你覺得陶行知先生是個怎樣的人呢?
陶行知先生與孩子們還談論了什么?我們下一課時再學習。
四、 學習生字,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
2.學生指出容易寫錯的字:(想一想,用哪些好辦法記住它)蚊 蠅(“蟲”字旁,皆屬昆蟲)餓(因為缺食,用“饣”字旁)槍 搶(比較后記憶,搶時要用手)夏 復(比較后記憶)舌(中間一橫在橫中線)慈(字要寫得緊湊,兩個“幺”字靠攏)
課后作業:繼續認真朗讀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