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剪枝的學問 教案4
師:這句話該怎么讀?(同座位互讀,指名讀)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的朗讀、品析,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和體驗,激勵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
4、默讀第三節,邊讀邊思考:從王大伯的話中,你了解到剪枝有什么學問呢?
(1)、四人小組圍繞主要問題“王大伯剪枝的學問是什么?”展開討論;師巡視,下到各小組傾聽。組織學生匯報,引導交流。
(2)、師: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條?留下的是什么枝條?
(3)、師:王大伯對這兩種枝條的態度怎樣?聯系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說說。
(4)、出示第三節,試著讀一讀王大伯的這番話。
(5)、師:看來,剪枝真是有學問啊!你讀懂了嗎?
(學生自主選擇讀書的伙伴,分角色讀。)
(6)、師:可是,“我”對王大伯的話為什么會“將信將疑”?你有什么想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自我閱讀后獲得獨立感悟,在此基礎上組織引導學生進行匯報交流,促進師生在彼此的聆聽和訴說中進行心靈的對話、思維的碰撞,從而獲得深層次的感悟。)
5、后來,“我”相信了嗎?請讀一讀最后兩小節。邊讀邊想想,你是如何體會到的?
(1)、讀后,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對有關句子進行批注。
(2)、組織學生在組內和全班交流自己的體會。
(抓住“春天”時桃花盛開的語句,即“春天到了,……飛舞”這三句話,抓住暑假時走進桃園看到的景象,即“啊,只見一棵棵桃樹上……臉蛋”,引導學生品讀。體會正是由于“剪枝”,使得桃花開得茂盛,桃子結得大而多。)
(設計意圖: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在這一環節中充分尊重學生,“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通過邊讀邊思、讀后批注、進一步貼近文字,與文本對話,加深對文本的感悟。)
四、研讀拓展,促使內化
1、出示四個詞語: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
師:看看這幾個詞,這篇課文學完了,你認為應該怎樣讀?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的理解。
(讓學生自己先試著讀一讀、說一說,再采用學生自薦讀、對比讀、小組推薦讀等形式來讀,讀中體會“我”的心理是怎樣變化的?)
2、師:看來,剪枝的確是有學問的,用自己的話說說剪枝的學問是什么?
(引導學生發散思考:“減少”是為了“增加”;去“偽”存“真”,去“雜”存“精”;有所失也會有所得……)
3、拓展作業 :在我們的生活中你發現有哪些現象,哪些事情中隱含著這樣的道理?請將自己的發現寫下來,多多益善。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抓住分散在課文中的能夠表情達意的詞句進行研讀,促進學生在回味品析中領悟到課文內容中蘊含的道理;并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去思考、發現和探索,更好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
五、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你在生活中有沒有發現還有哪些事例也包含著“減少為了增加”的道理?
3、問問你周圍的長輩,生活中還有哪些學問?
板書設計:
26、剪枝的學問
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
“減少”是為了“增加”
(生活處處有學問,我們要做有心人。)
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