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的傳說》教案(第二課時)
(學生發言,相機板書:英雄,為民造福)
3,為了老百姓能過上安定的日子,他們不畏艱難險阻,為民除害.他們真不愧是為民造福的英雄啊!
4,引讀第6自然段.[出示圖片]
四,復述課文.
《日月潭的傳說》課后反思
鄒 潔
《日月潭的傳說》講述的是關于我國臺灣省最大的湖泊——日月潭的一個動人的傳說,是民間故事. 從第一課時,我提問學生了解哪些民間故事,學生紛紛舉手,急著談到精衛填海,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就可以看出來,學生對民間故事的興趣很濃.所以在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中,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學生對民間故事的趕興趣程度,我采取了引導學生合理想象的方式,解讀課文.
第二自然段中說到,兩條惡龍吞吃了太陽和月亮,天地間漆黑一團.我提問:"惡龍吞吃了太陽和月亮,此時人間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 "引導學生想象,失去了太陽和月亮,人間漆黑一團,人們生活極其不方便;沒有了太陽和月亮,植物,農作物無法生長,人們要忍受饑餓和寒冷等,認識到失去日,月的不便,產生與人們相同的感受.同樣地引導學生想象,在這份設計中,還運用了些,這就算是這節課處理得當的地方吧!
當然,這節課也有些不足的地方.上完課后,張老師的一句話立刻點醒了我.在教學第四自然段的"他們翻山越嶺,披荊斬棘,吃盡了千心萬苦,終于從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頭和金剪刀"時,我先引導學生想象大尖哥和水社姐一路上吃了什么苦,然后邊總結邊反復地反問:"他們能停下來嗎 "(不能,為了百姓,他們不能停!)而張老師建議我,在教師邊總結的同時,邊引導學生反復讀這句話.教學這句話時,我想要達到的目的也是這樣,但張教導的方法效果更勝一籌.教學無定法,但法與法間也有相通之處.
還有"回到潭邊,他倆又冒著生命危險,縱身潛入湖底,與兩條惡龍激戰了三天三夜."在談到讀完這句話的感受時,學生只說到了大尖哥和水社姐與惡龍激戰的時間很長,其實這兒我也可以充分運用想象的工具,使他們加深對"激戰"一詞的理解.
"學無止盡",雖然說我現在上課有進步了,但還應"更上一層樓"吧!例如,張老師建議我多看特教的教學實錄,丁老師認為語文的教學應該再拓展開去等.在學習中進步,在進步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