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蜻蜓》教學反思 4篇
《放飛蜻蜓》講述了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見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引導他們認識到蜻蜓是人類的朋友,并放飛蜻蜓的故事,體現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對孩子們的關心愛護。
教學中我向學生展示了蜻蜓的圖片。學生的情感在一見到蜻蜓的剎那間已流淌出來了,他們抑制不住這份心中的激動,在一邊聽著老師的介紹內容,一邊情不自禁地朝前圍攏過來。看清了蜻蜓的全身,同學們一個個都張開了大嘴,都感受著自己此刻對蜻蜓不一樣的心境。親眼看到蜻蜓的大復眼,幾乎占了整個頭部的一半,能保持平衡、調整方向的尾巴一節節的,又細又長。他們看著都忍不住想親手摸一摸蜻蜓那像花邊一樣的膜狀的翅膀。用手扇動翅膀飛舞,看著這一只仿佛活了的大蜻蜓,同學們都不禁想起了以往五顏六色的小蜻蜓在空中飛舞的美麗情景。感受著蜻蜓的美麗身影,同學們學習課文熱情高漲,讀書感情把握較好,感受人物內心的體驗更深刻……這一切都得感謝這只大蜻蜓的到來。
《放飛蜻蜓》教學反思
《放飛蜻蜓》一文,這些雖普通但無比可愛的字眼飽含情感,不僅是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實踐,更是真情的流露、靈性的涌動。學生用心傾訴,是心靈深處真正的獨白。
縱觀全文,興趣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內部動力。作為一名教師,要設法去調動他們的興趣,不斷讓他們感受學習的樂趣。只有這樣“寓教于樂”,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不是負擔,而是享受,從而提高語文課的教學效果。
語文課是同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就算是一句話、一個詞,這些細微的地方也隨時可以投射出人物的品行。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也一樣,不從細微之處抓起,就培養不了優秀的品格,看著孩子們邊讀課文邊領悟的樣子,我再次體會到了語文不單是教文字,更重要是育人的道理。
《放飛蜻蜓》教學反思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是從驚奇開始的”。所以在教學中,讓學生帶著驚奇進行思維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放飛蜻蜓》是一篇充滿情趣的故事,講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見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勢利導,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并放飛蜻蜓的故事,教育學生要愛護有益動物,激發學生探求有關動物的科學知識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小學里,首先要使兒童善于思考,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尋根究底地探索真理,在認識的世界里漫游。只有這樣,他才能成為一個好學生”。教學《放飛蜻蜓》,我首先抓住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以及從陶行知的話語中了解蜻蜓的一些特點。于是,在簡單介紹陶行知后,文中的陶行知是個怎樣的人呢?引導學生回憶蜻蜓的樣子。三年級學生的思維還處在一個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發展階段,對色彩鮮艷奪目、活動的東西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接著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蜻蜓飛舞的畫面接著提出問題:我們的好朋友——蜻蜓有哪些特點呢?認真讀課文你就能了解陶老先生,更能知道蜻蜓的特點。愿意讀課文嗎?孩子們閱讀愿望之火被點燃,他們讀得非常認真,不時圍繞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在書上圈圈畫畫。
在學生自主反饋中陶先生關愛兒童、循循善誘、民主作風等閃光點浮現在孩子面前,讓學生對其自然產生敬佩情緒,在心中樹起崇高形象。對于蜻蜓眼睛與尾巴的特點,孩子也從品讀陶行知的話語中了解得很透徹。知識豐富的你還知道蜻蜓的其它特點嗎?學生們暢所欲言,蜻蜓點水等知識在教師傳播,孩子們理解了課本以外的好多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