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放飛蜻蜓》
因為鎮教育管理辦公室的領導來隨機督導,而我又幸運地中了頭獎,準備的教學計劃不得不改一改。
原本今天一節課解決《放飛蜻蜓》這篇課文,從課始的導入到課文主要內容的感知,再到關鍵人物陶行知的感悟完全放到一節課中來,可是因為公開課上一節課教學一篇課文的失敗,使我在這樣的公開教學中不敢再嘗試,再說這也關系到學校及個人的名聲。于是只好穩穩當當地進行第一課時的教學。
教學預設:
一、導入、揭題
1、談話導入。
2、板書蜻蜓,強調蜓的書寫。
3、談蜻蜓
4、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圍繞課題,質疑檢查。
1、讀了課題,你產生了什么問題?
預設: a、是誰放飛蜻蜓?
b、是誰捉住了蜻蜓?
c、即然捉了蜻蜓,為什么又要放了?
(根據質疑板書:捉 為什么 放)
2、帶著問題瀏覽課文,尋找相關答案。
3、匯報答案。(即讀第一自然讀回答問題a,第十一自然段回答問題b)
4、指名讀第二至第十自然段,點明這部分內容:介紹蜻蜓。
5、更改更書:把為什么改為介紹蜻蜓。
三、檢查預習。
1、根據拼音寫詞語,然后全班糾正,集中范寫部分易錯字。
2、再自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
3、指名讀課文
四、了解蜻蜓
1、默默地讀讀中間部分,看看陶行知向孩子們介紹了蜻蜓的哪些方面的特點,在書上畫出來相關語句,并在旁邊簡單地寫上自己的認識。
2、生自讀課文,師巡視。
3、匯報交流;
預設: a蜻蜓的食物
b尾巴的作用
c眼睛的作用。
五、作業:
1、看拼音寫詞語。
2、再讀課文,圈出描寫陶行知的有關詞句。
教后思考:
按照這樣的預設走進課堂,正如預設一樣,很自然很輕松地完成了第一課時的教學。雖然也得到了領導的肯定。可是我總有點不滿意:也許孩子們適應了這樣的課堂,也許是課文內容的簡單,我總感覺這樣的課堂除了實一點之外再也沒有可取之處。可是這樣的實是否有點過呢?當我強調了預習的重要性孩子們能很好地預習時,還有必要這樣解決生字詞嗎?當我注重識字規律后巧妙地安排學生讀生字還需要這樣課堂上的再重視嗎?還有課文朗讀的檢查,這樣一篇課文,在課堂上檢查,我沒有聽到什么錯誤。如果容量再大一些把第二課時的內容再滲進去會更好。哎,自己失去了一次嘗試成功的機會。
還有這一課時的語文味在哪?除了對生字詞的理解,除了讀的方法的指導與運用,比如說提醒孩子瀏覽,比如說告訴孩子用默讀、輕聲讀、朗讀的方式外,其他地方有沒有表現出語文味?雖然第二課時想側重抓住有關詞來感悟陶行知這個人,那么是不是除了與陶行知有關的詞外其他詞都不值得去品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