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盜鈴》教學設計
這里有一個表示條件關系的關聯詞“只要……就……”誰來用它造句?(提醒不要漏掉“誰”這個成分)
4、那個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鈴鐺的后果,他不但沒有就此打消偷鈴的念頭,而是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書上找一找,并勾一勾)。而這個偷鈴人又是怎么想的?
出示句子——可是他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聽不見響聲了嗎?”(板書:掩住耳朵)
“如果”是什么意思?(假設)
5、把“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聽不見響聲了嗎?”換一種說法,改為陳述句。假設有了前面的情況就會出現后面的結果。
用“如果……就……”造句。
6、那個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聽不見鈴聲了。但是他能捂住別人的耳朵嗎?別人還能聽見鈴聲嗎?他的想法對不對?為什么?(不對。因為他想的僅僅是捂住自己的耳朵,而別人的耳朵是無法捂住的,他連這一點也不懂,看來很好笑;他明明知道這是偷人東西,是不好的,可是又怕被別人發覺,設法去遮蓋,這純粹是自己騙自己,看來這人真是太愚蠢了。)
他笨在哪里?你笑話他什么?
7、他認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聰明,他心里這么想著,就去這么做了。結果如何呢?(讀最后一句:“沒想到,手剛碰到鈴鐺,他就被人發覺了。”)(板書:被人發覺)
四、揭示寓意、拓展學習
1、啟發思考:怎么說他“沒想到”呢?不是他“明明知道”嗎?
討論: “沒想到”的究竟又是什么呢?(他“明明知道”偷人家的東西是不好的,所以他怕被人發覺,卻還要想著法子遮遮蓋蓋去偷;他“沒想到”的是,他再想出什么法子,也是自己騙自己,騙不了別人的。)
2、那個人一開始就“明明知道”盜鈴的后果,為了達到目的,他想出了一個自己認為很好的辦法。可事實證明,他只是“自作聰明”,他的做法在別人看來是“十分愚蠢”的。(關鍵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無法把別人的耳朵也捂住。)
請你送給這個盜鈴人一個詞。(自作聰明、自欺欺人)(板書:自欺欺人)
3、指導朗讀。 接下來,我就請三名同學來讀課文。
①指名讀第一、二、三自然段,注意讀出自作聰明的語氣。
②齊讀全文,注意朗讀時要把盜鈴人自作聰明的愚蠢表現出來。
4、課文讀完了,看看板書,同學們對這個故事的發展過程清楚了嗎?誰能根據板書把這個故事的大致內容說一說?(說得很完整。)
5、這個偷鈴人,干了這件蠢事,多少年來一直被人們笑話,親愛的同學們,你們有什么話想對他說?
你們剛才講的就是這則寓言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
的,自作聰明、自欺欺人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
6、續編《掩耳盜鈴》故事結尾。
7、《掩耳盜鈴》這則寓言從古到今流傳下來,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老師這里有一則摘自《伊索寓言》的故事,大家輕輕地讀一遍,你從中獲得了那些收獲?
出示:《狐貍和葡萄》
一個炎熱的夏日,一只狐貍疲憊地走在一條小路上,饑餓使它腳步蹣跚,有氣無力。
它已經好幾天沒有吃東西了,昔日引以為榮的毛皮已經失去了炫目的光彩,它動不動就要炫耀一番的蓬松尾巴,根本使不上力了,像掃帚一樣拖在地上。
狐貍不由得仰頭望天長嘆了一聲。而就在這一剎那,它看到了幾串誘人的葡萄。那些葡萄結實而飽滿,看起來就讓人垂涎(xián)欲滴。狐貍喜出望外,終于有可以吃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