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盜鈴》教學設計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1,小學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同時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在小學階段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
2,在學習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體會,讀有所思,讀有所得.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3,教學設計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和學生平等對話,形成真誠交流,民主,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
4,語文教學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和創造潛能.
二,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課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語文第五冊第七單元的26課《寓言二則》中的一篇,出自《呂氏春秋 .自知》.這則寓言講一個人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門鈴鐺,當場被人發覺.故事只有5句話.先說那個人想偷人家門上的鈴鐺;接著說那個人知道手碰鈴鐺會發出聲音,別人就能發覺,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辦法;最后說他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立刻被人發覺了.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這個成語也常用來諷刺那些玩弄笨拙的把戲自欺欺人的愚蠢行為.
(2)學生情況分析:
學習這則寓言時,鑒于三年級學生對寓言有濃厚興趣的特點,教學目標設計為在對語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培養大膽想象的能力和積極探究能力,同時指導做事要多動腦筋,不能一視同仁,一成不變.三年級學生,他們對知識的把握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內容雖容易把握,但對知識內涵的理解不是很深,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有一定的學法上的引領與指導,方能更好地實現預期目標.
(3)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說明:
通過復習學過的《自相矛盾》,給學生創造學習環境,自然引入本課.學生自學和老師講解相結合,使學生理解這篇課文的意思.
(4)技術準備教具:多媒體,課件.
三,教學目標設計
1,掌握重點字:掩,盜,鈴,偷,捂.
2,理解課文意思,知道"掩耳盜鈴"的含義,體會寓言蘊含的道理.
3,培養學生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和思考現實生活問題.
教學重點: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
教學難點: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四,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圖:(一)激趣導入→(二)了解故事→(三)初讀感知→(四)再讀感悟→(五)表演明理→(六)深化理解→(七)聯系生活
(一)激趣導入
1,搖鈴鐺:孩子們,你們聽到了什么樣的聲音 說說聲音的詞:丁零丁零,鐺鐺(板書:鐺dāng象聲詞)出示鈴鐺.在"鈴鐺"中"鐺"讀輕聲.讀一讀.
2,引出故事:和這個鈴鐺有關的還有一個故事呢!同學們想聽這個故事嗎
(二)了解故事
1,放動畫,聽故事(暫停)
猜猜故事的結尾 來給這個故事取個名字:掩耳盜鈴(板書,生字"掩盜"用彩筆書寫)讀題.說說"掩盜"的意思,做做"掩"的動作——捂,堵.連起來說一下這個詞的意思.
2,過渡:我們的課本把這個有趣的故事完整的講述出來了,我們來看書吧.
(三)初讀感知
1,在課文中找出生字和新詞新朋友:掩,盜,鈴,偷,捂;丁零,碰到,偷走,鈴鐺,掩耳盜鈴.學生自由讀文,在書上圈畫.
2,自讀課文,然后讀給同桌聽聽.
3,指名讀(看你讀的那么投入,真好!)現在請同學們聽聽課文錄音,請同學們像老師一樣讀讀吧!
4,我們讀的讀,聽的聽,你能簡單地說說故事內容嗎
(四)再讀感悟
1,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文章,看一看插圖,還可以試一試鈴鐺.課件出示:思考:那個盜鈴人是怎么想的 他的想法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