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寓言二則(掩耳盜鈴、濫竽充數)》課堂實錄
〖教學目標〗1.學習本課生字,理解“掩耳盜鈴”。
2.朗讀課文,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并體會其中的道理。
〖教學過程〗
(2課時)
(一)教師引導談話,揭示課題
同學們聽說過寓言故事吧,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寓言故事(板書:寓言二則)
通過預習你們知道什么是寓言嗎?學生:“寓”,寄托;“言”,講道理。寓言是通過一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告訴人們生活中的一個道理。
那么,我們學的這兩則寓言故事講的什么內容,要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同學們,這節課老師和大家一同來學習一則寓言故事,題目叫――“掩耳盜鈴”。
課題中有兩個生字,這兩個生字你掌握了嗎?現在老師板書,誰愿意試著把這兩個字的寫法告訴大家。
在學生的提示下,板書“掩耳盜鈴”,學生齊讀課題。
(二)朗讀課文,初步理解寓言內容
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
讀課文的時候要注意一邊讀一邊把不認識的字連詞畫出來,想方法認識它;把生詞也畫下來;另外,想一想剛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
(學生讀書學習)
生:我畫出了“丁零”這個詞。
師:丁零是什么意思?
生:它是用來表示聲音的詞語。
師:對,我們一起讀一讀。(電腦出示“丁零”)誰還知道哪些描寫聲音的詞語?
生:轟隆,嘩啦,嘰嘰喳喳……
師:還有誰想接著說?
生:我還畫出了掩耳盜鈴。
師:電腦出示“掩耳盜鈴”,大家一起讀。課文中掩耳盜鈴是什么意思呢?
生:掩是捂住,盜是偷的意思。掩耳盜鈴就是說一個人捂住耳朵偷鈴鐺。
師:同學們,看,剛才讀課題時提出的問題,他通過讀書自身就解決了,多棒啊!你們知道了嗎?還有誰想說?
生:老師,課文中有一句話說的就是“掩耳盜鈴”的意思:他掩住了自身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
師:噢,你能夠聯系課文內容協助自身理解,真是個會讀書的小朋友。
請你們再隨著錄音小聲地讀讀課文,看看自身都知道了什么。
同學們,通過這兩次讀課文,大家對課文內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那就把你所知道的和同位一起交流交流吧。
好,誰想把你已經知道的和大家說一說?(可以拿書說)
生:我知道從前有一個人看見人家大門上掛著一個鈴鐺,他想偷走鈴鐺。
師:也就是盜鈴。
生:他明知鈴鐺用手一碰就會響,被人發現,于是掩住自身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手剛碰到鈴鐺就被人發覺了。
(三)圍繞重點問題細讀課文
同學們,看啊,你們不只認識了生字,讀準了詞語,還把課文也讀懂了,真了不起!那讀了課文,你們知道這個人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盜鈴了嗎?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想一想。想好以后在小組里交流交流。
哪個小組討論明白了?和大家交流交流。同學們注意聽,他說完了同組的同學可以起來補充。
學生討論交流:
1.我們組認為這個人可能會想:響聲要用耳朵才干聽見,假如把耳朵掩起來,不就聽不見了嗎?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盜鈴。
師:噢,你們是用課文中的句子來理解這個問題,很會讀書,誰愿意把這句話再來讀一讀?(指名朗讀,讀出反問的語氣。)
師:誰能說一說這個人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盜鈴?
生:我覺得他可能想把自身的耳朵捂住聽不見鈴聲,他人也就聽不見鈴聲了,就可以偷鈴鐺了,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盜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