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盜鈴》教學設計
教材簡析:《掩耳盜鈴》這則寓言,講一個人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門鈴鐺,當場被人發覺。故事只有5句話。先說那個人想偷人家門上的鈴鐺;接著說那個人知道手碰鈴鐺會發出聲音,別人就能發覺,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辦法;最后說他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立刻被人發覺了。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這種人是極可笑的,諷刺做了不該做的事,自己欺騙自己的人。
學習目標:1、認識五個生字,能把課文讀得通順流暢,了解故事內容。
2、讀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義,教育學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一、激趣導入
1、搖鈴鐺:孩子們,你們聽到了什么樣的聲音?說說聲音的詞:丁零丁零,鐺鐺(板書:鐺dāng象聲詞)出示鈴鐺。在“鈴鐺”中“鐺”讀輕聲。讀一讀。
2、引出故事:和這個鈴鐺有關的還有一個故事呢!
(以聲激趣,先聲奪人。學習生字“鐺”時,真正是“形”“聲”兼備,學生處于一種無意識學習狀態中)
二、了解故事
1、放動畫,聽故事(暫停)
猜猜故事的結尾?來給這個故事取個名字:掩耳盜鈴(板書,生字“掩”“盜”用彩筆書寫)讀題。說說“掩”“盜”的意思,做做“掩”的動作——捂、堵。連起來說一下這個詞的意思。
2、過渡:我們的課本把這個有趣的故事完整的講述出來了,我們來看書吧。
(用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動畫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用閱讀期待產生探究的原動力)
三、初讀感知
1、在課文中找出生字新朋友:掩盜鐺偷碰。學生自由讀文,在書上圈畫。放課件:看,我們的新朋友快樂地跑來參加我們的學習呢!
2、課文很短,只有五句話,相信你們一定能讀好!讀給同桌或授課老師、聽課老師聽聽。
3、指名讀(看你讀的那么投入,真好!)老師讀(老師也想讀讀,愿意給我當評委嗎?)
那,像老師一樣讀讀吧!
4、我們讀的讀,聽的聽,故事已經在我們的小腦袋里住下啦!你能簡單地說說故事內容嗎?(板書:想偷鈴鐺[掩耳盜鈴] 被人發覺)
(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時,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在一次次閱讀中,強化了記憶,梳理了條理)
四、再讀感悟
1、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文章,看一看插圖,還可以試一試鈴鐺。思考:那個盜鈴人的想法對嗎?
2、學生聯系上下文、看圖、做實驗等方法談。
相機出示句子:
“如果把耳朵掩住,響聲不就聽不見了嗎?”還可以怎么說?哪句好?讀一讀再說說:他認為誰聽不見?(主人、過路人、守門人……)
“那個鈴鐺只要用手一碰,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覺。”兩個“就會”前一個能去掉嗎?用“只要……就會……”說一句話吧
3、你們還有問題嗎?(預測:門上的鈴鐺是干什么用的?他偷鈴鐺作什么?那個人被抓住了結果會怎樣?)
4、是啊,后來會怎樣呢?我們把大家想的演出來好不好?
(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真正自主學習。從閱讀的階段目標看,充分體現閱讀中閱讀主體情感的投入。不直接給盜鈴人的想法下定義是錯的,而把所設計的問題留給學生,給他們較大的思考、感悟空間。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閱讀,學生在回答“偷鈴人的想法對不對”這一問題時,能從課文中的語言文字、插圖、生活經驗多方參與課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