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手》教學設計
一、教材簡析:
《炮手》是“奉獻”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記敘了一百多年前法國軍隊中的一名普通炮手,在抗擊德國入侵的戰斗中,為了國家利益,從作戰的全局著想,聽從將軍的命令,炸毀自家僅有的財產——一座紅瓦墻的農舍的動人故事。全文以對話形式為主,以人物的神態描寫為輔貫穿全文,形象地突出了炮手復雜的內心世界,贊頌了他令人欽佩的奉獻精神。
二、學情分析: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學生,對戰爭的實質不甚了解,而本課的時代背景和我們現在相距一百多年,考慮到學生在理解課文時可能有困難,上課前鼓勵學生做好課前準備:搜集有關戰爭的資料,組織學生觀看有關戰爭的影片,了解戰爭的目的、意義,懂得軍人的使命是為了祖國的安全,軍人的天職是服從命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讀懂課文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找出炮手神態變化的句子,讀一讀,體會炮手的心情。
(2)分角色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炮手顧全大局,犧牲小我的精神。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抓住描寫炮手神態的句子和詞語,體會人物的內心,理解課文,感悟品質。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炮手為國家,為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獻自我,犧牲自我的精神。激發學生對炮手的敬佩之情,懂得在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要顧全大局,犧牲小我。
教學重點: 理解 “炮手知道那是自己的房子,為什么還要瞄準房子開炮?”,讓學生了解炮手的服從命令和熱愛祖國的品質。
教學難點:學生通過人物神態的變化體會炮手當時復雜的內心世界。
教學過程設計:
一、直接導入:
同學們,一起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出示學習目標:
1、默讀課文,畫出描寫炮手神態變化的詞句,體會其心理變化。
2、深入理解:炮手明知那是自己家的房子,為什么還要瞄準房子開炮呢?他具有什么樣的精神?
三、自主探究:
首先,同學們自己默讀課文,畫出描寫炮手神態變化的句子,想象他當時的心理活動,做簡單批注。
四、小組交流:
按課文順序匯報炮手的神態和心理活動。要說明在什么情況下,
炮手的外貌神態怎樣、心情如何變化?那幾個寫臉色變白的近義詞能不能調換順序,說明理由。
1、生:當……時,炮手……這時,他內心……
小結:這里蒼白、煞白、慘白臉色變白的程度逐漸加深,說明他內心的斗爭越來越激烈。
2、男女雙方一方一句話,讀出炮手的擔心和緊張。
還有神態描寫的句子嗎?
3、炮手的前額滾下了大粒的汗珠,他在想些什么?這里用了什么樣的寫法?
師小結:這樣一對比,更顯出炮手開炮的不易。是啊,他也是有家有業,有親人,有理想的青年,這一炮下來打碎的將是十幾年積攢下的家業,一切都將從頭開始。這真是沉重而痛苦的一炮呀!
4、他能不能不開這一炮?
他是怎么做的?
(1)他堅決執行了上級的命令:瞄準目標射擊!與此同時,他流下了兩行熱淚。這是痛心的淚,更是為自己的行為驕傲的淚!
(2)一起讀出炮手的痛心和偉大!
5、最后,面對將軍的疑惑,炮手是怎么回答的?男生讀,女生讀,一起讀。到這里為止,炮手前面一系列神態變化的謎團終于找到了答案,讓人恍然大悟,我們對炮手油然而生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