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故鄉的楊梅》第二課時教案
一、教學設計:通過多種形式、不同目的的品讀,引導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體悟,讓每一次讀都帶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步步深入,層層推進,讓學生從理解內容到有感情地朗讀表現文本。在讀中感悟,理解,交流,在深入的品讀中,品詞品句,走進語言文學,體會感悟文本。
二、教學目標:
1、讀課文,了解楊梅及其楊梅果的可愛,體會作者熱愛故鄉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抓特點觀察的方法,培養細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楊梅果的形狀、顏色、滋味惹人喜愛之處,體會作者熱愛故鄉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準備:對媒體課件、相關材料等
五、 教學過程:
(一)、共同交流,走進新課: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著名的鄉土寫實派作家王魯彥的作品——《我愛故鄉的楊梅》(出示課題)
師: 從這個題目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我們把題目改成“我愛楊梅”有什么不同?
師: 說起像你們這么大時學過的描寫熱愛故鄉、思念故鄉的作品,腦海里會浮現很多篇:比如大詩人李白的《靜夜思》,比如王魯彥的《我愛故鄉的楊梅》。我上小學的時候和你們一樣沒有什么游子漂泊的滄桑感,所以對那千古名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就像小和尚念經一樣,滾瓜爛熟可是卻激不起一絲情感上的太多漣漪,而《我愛故鄉的楊梅》就不同了,常常是一邊讀一邊嘴里泛著酸甜可口的味道,讀完后會再狠狠地咽上幾口口水,那時真希望自己生在那楊梅滿枝的江南,而這種貪戀楊梅的情結一直到現在也揮之不去。而今做了老師,十幾年教學,看著一撥撥學生也像當年的自己那樣吞咽著口水的樣子,更是無限感慨: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究竟有如何神奇的力量呢?愿意和我一起再來細細品讀一下這篇作品嗎?
朗讀第一自然段,思考:這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這段只有一句話,但卻開篇點題,開門見山地點出魯彥的故鄉所在地及他愛故鄉的楊梅。在全文中起強調、突出的作用。
(二)、統領全文,整體感知:
自讀課文,思考: 課文是從哪些方面寫故鄉楊梅的?
順序上是怎樣安排的?
為什么這樣安排材料呢?
討論后,總結:從楊梅樹和楊梅果(板書:“楊梅樹”和“楊梅果”)兩方面來寫楊梅的。這樣安排是遵循了楊梅的生長過程,讓我們 覺得由樹的生長到果的成長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先寫果實,而后寫樹木就會讓人覺得別扭了。
(三)、走進文本,品讀感悟:
自學第二自然段,思考:這一段主要寫了什么?
故鄉的楊梅樹是什么樣子的?畫出感受深的內容,標出精彩的地方。
小組討論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全班交流,教師點播:
交流問題1:這段主要寫了什么?(雨中楊梅樹的可愛)
交流問題2(重點):你覺得這部分哪些地方精彩?理由是什么?(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讀這部分內容的感受。)
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
投示:
細雨如絲,楊梅樹貪婪地吮吸著這春天的甘露。它們舒展著四季常綠的枝葉,一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著。
“貪婪”這個詞是什么意思?誰查過字典?
這個詞本來是一個貶義詞,用在這兒是要貶低楊梅嗎?
詞典中的“甘露”什么意思?在課文里“甘露”指的是什么?
師:對!可見,有些詞語的理解不能光靠查字典,還要放在課文里讀讀,理解才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