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
嫦娥是帝嚳的女兒,也稱姮娥。美貌非凡。后羿的妻子,相傳后羿是堯帝手下的神射手!痘茨献.覽冥訓》中說,后羿從西王母處請來不死之藥,嫦娥偷吃了這顆靈藥,成仙了,身不由主飄飄然地飛往月宮之中,在那荒蕪的月宮之中度著無邊的寂寞歲月。
嫦娥飛升月宮后,住在凄清冷漠的廣寒宮內,思念著后羿,她的心境和生活令不少文人騷客感慨,遐想。其中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嫦娥》詩深刻表現了她的寂寞和悔恨﹕
云母屏風燭影深,
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
碧海青天夜夜心。
大意是﹕『云母制成的屏風染上一層幽深黯淡的燭影,銀河逐漸低斜下落啟明星也已下沉。廣寒宮的嫦娥想必悔恨當初偷吃不死藥,如今落得獨處于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中秋詩語
詩人名作﹕
古人的詩詞中以『月』為題的不勝枚舉,其中蘇東坡的有﹕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 照無眠,不應有恨,
何似長像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自古兩難全,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
蘇東坡的名作【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歷來是寫中秋的詩詞里最好的一首,詩人是在對親人抒發懷念之情,也可說是在中秋之夜,對天下一切人所表示的美好祝愿。
分析﹕
這首詩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中秋。蘇軾時任密州(山東諸城)太守,與其弟蘇轍(子由)已有六七年未見面了!该糠昙压澅端加H」上闕抒寫對月的身世之感,下闕寫對兄弟的懷念之情。
寫這首詞時,正是蘇軾政治失意仕途挫折之時,但是她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反而已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表現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李白的有﹕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這是漢語詩歌史上最簡短,最易懂,同時又是最膾炙人口的詩篇之一。這首詩是李白漂泊異地的思鄉之作。寥寥二十個字。看似明白如話,樸實無華。但表達感情榷宛轉曲折,跌宕起伏,意味深長,頗具藝術魅力,故千百年來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童叟皆喜。李白把月亮作為伴侶,寄情于月。前兩句中的「疑」字集中地表達了詩人在異地作客思念故鄉的情懷,一張床,一個人,一間屋子本身就表現著一種孤單,但月亮把光輝靜悄悄地灑落在床前時,整個屋子越顯得空曠,幽靜,冷清,而人的心更感到寂寞,孤獨,在這樣的一種心情下,難以入睡,看到床前的月光,泛著白色,疑似之中,好象鋪了一層白霜,以白霜喻月亮,一個「疑」字把讀者帶入時人的思鄉之感中。當詩人把思緒收回時,才如夢初醒,意識到自己眼前出現的「霜」實際上是「月光」。這一句妙筆生花,為下面的句子做了過度。第三,四句緊接上句蘊意,觸物生情。使詩人沿著月光,慢慢抬起頭,這時明月當空,銀光四射,思鄉之情欲抑不能,在感情的波濤中翻滾,部近寫下了這首傳世之作。
中秋史話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中秋系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一般家庭都希望在這個節日里人月同圓,所以又稱為團圓節。中秋賞月興起于唐代,到了宋代始稱為中秋節,以玩月宴飲為盛事。《禮記》中記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已朝,夕月以夕。」這里的「夕月」即拜月之意!吨芏Y》有﹕「中春,晝擊土鼓,吹豳詩以逆暑 ; 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此為中秋起源最早之說。至今中秋仍然是中國人普遍歡度的重大節日。我國古代把農歷每季的三個月,分別稱為孟,仲,季。因為農歷八月十五于秋季的正中,故八月十五被稱為「中秋」,或「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