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追日教學反思
夸父追日教學反思
面對學生的求異思維
《夸父追日》的教學正在進行時,我對學生說:“學完了課文,你想對夸父說些什么?”
孩子們異常興奮,高舉小手,說的清晰、流暢,童聲、童趣、童稚充斥著整個課堂。有的是在感謝夸父,沒有他,就沒有太陽了,更沒有我們這個可愛的世界,有的是贊揚夸父的不畏艱難的精神------這時,有一個學生的小手高高舉起,我示意他說,結果他的話讓人瞠目結舌:夸父真是太笨了,明明知道太陽跑得快,追也追不上,何必自討苦吃。聽了他的話,學生們馬上有了反應,有的說他說得有道理,有的不甚認同。我沒有馬上給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仔細思考,你所讀過的神話傳說都有怎樣的特點,學生發現,神話傳說中似乎都有很多的地方讓人弄不懂:盤古開天地的斧子在哪里來的?女媧造人,甩出的的泥土就可以成為人了?我再讓學生思考這樣的似乎不符合常理的故事為什么可以這樣流傳很久。學生經過討論發現,這樣的故事往往要告訴人們一種精神,是古人無法解釋的一些現象才形成的這樣的神話,夸父追日實際上是告訴我們一種精神,我告訴學生,這種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骨子里的精神:堅忍不拔、舍生取義的精神。那名學生對我的看法也表示了認同。
我們都知道,《夸父追日》,有它自己的價值取向,我在尊重學生獨特體驗時尊重了對學生價值取向的引導。在閱讀課文時,孩子們的閱讀體驗可能出現偏差,甚至見解偏激,這在學習過程中是正常的,真實的。關鍵是我們不能拋棄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無視學生認識的偏差,應該及時調整學生的體驗,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的獨特體驗是一種珍貴的教育資源。作為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才能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創造精神、才能使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也才能使學生的生命得以自主發展。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對什么都可以熟視無睹,對什么都聽之任之。如果是沒有基本準則的多元理解不也等于無元嗎?
《夸父追日》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主要是讓生自讀自悟感受夸父追求光明的執著,抓住“還沒到大澤,夸父就象一座大山頹然倒了下來,大地和山河都因為他的倒下而發出巨響!弊屔仁抢斫庠~語“頹然”的意思,再讓追溯夸父為什么會倒下,引出他實在是太渴、太累。再找出哪些句子體會到了累和渴,近而引出夸父追太陽的決心和信念,反復讀,讀中體會就是這樣的信念和決心讓夸父忘記了累,忘記了口渴,再引出學生對夸父的崇敬。最后讓生配樂讀最后一小節,結合板書進行小節。
整節課自我感覺思路挺清晰的,每個學生都很有興趣地讀著,聽著同學老師嘴里說出的不可思議的感受,每個學生幾乎都是瞪大眼睛讀著夸父的神奇?磥砟繕俗寣W生體會神話故事的夸張、神奇、豐富的想像力的目標算是達成了。
《夸父追日》教學反思
織里實驗小學 吳建紅
《夸父追日》是我國最早的著名神話之一,講的是夸父追趕太陽、長眠虞淵的故事。它表現的不僅是表面上的與日逐走,還有很強烈的象征意義,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壯志。本篇神話弘揚了一種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詩人陶淵明曾寫詩贊道:“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薄坝噗E寄鄧林,功竟在身后。”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體會神話傳說的神奇,增加中華傳統文化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