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追日》教學反思
《夸父追日》教學反思
《夸父追日》是一則趣味性很強的古老的神話故事,充滿了奇特得想象。故事講述了一個頂天立地的傳奇英雄夸父為了讓人們能時刻享受到太陽的亮光,決定把太陽搬到地上來。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最后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學習此文,學生的興趣點會在何處呢?是在于夸父是英雄?還是感興趣于故事的神奇在哪里?幾經研讀文本,推敲學生的心理,我認為:神話故事描述時所展示出來的作者豐富的想象力應該是課文的精髓。學生閱讀的興趣點應該在故事的神奇之處。為此,我這樣進行本文的教學:
課堂以感受故事的神奇為線索,首先解題導入,談談讀了課題你知道了什么?而后研讀故事,說說讀了這個故事后的感受,具體找找哪些句子描寫十分神奇?最后深化理解,找到故事中最感人的句子,進一步認識神話人物“夸父”。
從神話故事的神奇處著眼,循著學生的興趣點,以學生的原需求出發,把對故事的認識和感受寓于讀故事中的神奇句子中,并逐漸的認識神話中的神奇人物——夸父,由衷地產生敬佩之情。這堂課的氣氛始終非常活躍,教學效果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我想主要是由于教師找準了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興趣點,教學設計以生為本。同以往的教學相比,這堂課最突出的特點是學生學習興趣極強,對課文探究深度遠遠超過平時。很久以來我一直不明白,我們的語文為什么變得干枯無趣了?現在我明白了,事實上,是我們教學的主導思想存在問題。在當前閱讀教學中,我們大多時候仍然是“教師帶著教材走向學生”或者“教師帶著學生走向教材”,即使教師設計了許多巧妙的問題,但很大程度上,大量的預設代替了個體的生成,學生仍被教師牽著走。至于為什么要這樣思考,課文為什么這樣學,學生不得而知。
由此看來,如果我們能以學生的求知欲望和閱讀的興趣點為基點組織課堂,既不失教師的引領,又更能夠贏得學生的歡迎,更能夠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夸父追日》教學反思
我今天所上課的篇目是《夸父追日》,它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神話。課文是根據《山海經·海外北經》的記載改編的,作者以大膽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進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繹與擴充,使得這個古老的神話傳說充滿生活氣息,煥發出迷人的色彩。 這篇課文通過夸父追趕太陽、長眠虞淵的故事,以神話的形式,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壯志,弘揚了一種“勇者無懼”的精神。
本課談話導入引出學習的內容《夸父追日》,激發學生對神話的興趣。接著,質疑“夸父為什么要追趕太陽?”指導朗讀:“每天夜里,太陽躲到哪里去了呢?我不喜歡黑暗,我喜歡光明!我要去追趕太陽,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讓大地永遠充滿光明。”讓學生感悟夸父不怕困難,堅定信念的精神,為下文的理解和朗讀指導作好鋪墊.再以三個詞語貫穿著整篇課文,細細地品讀課文,從課文中體會感悟夸父的精神。本節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復述課文,通過初讀,熟讀、感情朗讀多種形式,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為復述課文打下良好基礎。通過本課教學,我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是在背誦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復述,復述較機械性。背誦是對原文一定不漏、不變的陳述,而復述可以去掉一些無關緊要的詞句,可以更改部分內容和表達方式。所以讓學生由機械性復述過渡到活用性復述,是我在以后教學中應去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