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教學設計
4.誰還能按照停頓的斜線來讀讀這首詩?
5.咱們來一起讀讀吧。
6.沒有了斜線,你讀時還能停頓嗎?
7.我們共同再來讀讀吧。
(設計說明:古詩的朗讀是十分講究韻律的。通過讓學生畫斜線來讀古詩,感受古詩的韻律,掌握這種學習朗讀古詩的方法,體現出教師的“授人以漁”的教學思想。)
8.你學明白了什么詞語?
9.你們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10.想看看“碧霄”是什么樣的嗎?(課件出示:碧霄的畫面)誰能說說這是什么天空?
11.你覺得這夜空美嗎?(課件出示:古詩全文)你能把美的感受讀出來嗎?咱們一起來把這美的感受讀出來吧。
12.人們在這美麗的夜空中都看到了什么?(課件出示:牽牛織女圖)
13.是啊,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誰能給大家說說這個傳說故事?
14.你明白第一句古詩的意思了嗎?誰能說說?
15.(課件出示:第二句古詩)詩人林杰出來看到天空中的牽牛織女星以外,還看到了什么?
16.讓我們借助課后的資料袋,了解一下人們在七夕那天做些什么?誰能說說?
17.(課件出示:織女的介紹)人們為什么要穿針引線?
18.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二句詩的意思?
19.哪位同學能帶著自己的理解讀讀第二句詩?
(設計說明:理解古詩一方面需要對詞語的了解,另一方面需要描繪意境。通過課件展示的“碧霄”及學生講牛郎織女的故事,一方面幫助學生理解了古詩的意思,另一方面營造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過乞巧節的美好情境,激發了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愛的興趣。)
(四)設疑導思,拓展延伸
1.人們除了乞取心靈手巧,還有什么別的愿望嗎?
2.(課件出示:古詩《乞巧歌》)自己讀讀,說說人們還乞取什么?
3.如果你在乞巧節上,你想乞取什么?
4.大家都有著美好的愿望,那能帶著美好的愿望讀讀這首詩嗎?想乞取智慧的咱們來讀讀。想乞取健康的咱們來讀讀。
5.老師也想讀讀。(課件出示:《高山流水》古箏樂曲)老師配樂讀詩。
6.誰也想像老師這樣配樂讀讀這首詩? (課件出示:《高山流水》古箏樂曲)
7.咱們能把這首詩背下來嗎?我們試著來背背吧。
(設計說明:以優美舒緩的中華古典樂曲為配樂,讓學生在悠悠的琴聲中把自己的美好愿望通過朗讀、背誦傳達出來,更加深了對本文的深層次的理解。)
(五)總結升華,課外延伸
咱們這節課和我們傳統節日進行了一次親密接觸,相信大家對我國傳統文化又有了新的了解。希望大家也能在七夕這個傳統節日那一天來乞取自己的希望。也希望大家課下能收集一些我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讓我們在優美的動聽的樂曲聲中再次背誦這首詩,表達對自己的情感吧。(課件出示:《高山流水》古箏樂曲)
(設計說明:將課內向課外延伸,把學生的興趣由課內的古詩的學習拓展到課外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收集、整理、了解,也有效地使我國傳統文化能在學生心中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