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教學設計
教材解讀:
唐代詩人林杰所寫的《乞巧》是人教版語文第六冊第八單元中的一篇課文,它是一首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農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在這首詩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選編這首古詩的意圖就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體會到詩中展示的姑娘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強烈心愿。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古詩教學應該:“誦讀古詩,理解詩意,展開想象,獲得詩中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教學時,采用意境互動教學策略,創設多種形式的互動,如借畫面互動,借音樂互動,借吟誦互動,借想象互動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對詩文的理解,以學生為主體,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引導學生誦讀,感受,提升文學素養。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學會“乞、宵、霄”三個生字,區分同音字“宵、霄”兩字的含義。了解詩句的意思。
②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默寫古詩。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民間歌謠的引入,課件的激發,語言的啟發,來引領學生理解古詩內容,升華情感體驗。
(3)情感與價值目標
通過理解與朗讀去感受古人美好的愿望和豐富的想象力。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是教學重點;理解古詩內容,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中的情感是教學難點。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 民謠激趣,揭題引入。
1、 出示《織女乞巧歌》,指名讀,齊讀。
2、說說民謠中的關鍵詞,教學“乞”字。
3、簡介織女及《牛郎和織女》的神話傳說。
4、揭題。
設計意圖:(選用與課題內容密切相關的民謠,激發學生的興趣及探究古詩的熱情,對“乞”的教學,既解了課題中的重點詞,又帶出了神話傳說,從而為古詩教學打好了鋪墊。)
二、初讀自悟,整體感知。
1、 解題。
2、簡介作者。
3、采用多種形式把古詩讀通順、讀流利,讀出節奏。
4、教學“宵”和“霄”。
5、整體感知古詩所呈現出的兩幅畫面。
設計意圖:(通過個別讀、合作讀、齊讀的方式,將古詩讀通、讀順、并讀出節奏。在反復朗讀后,引導學生整體感知畫面,抓住古詩的主線。)
三、創設情境,個性解讀。
1、自由讀古詩,根據課后注釋及資料袋上的內容,想想自己讀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這兩幅畫面各描繪了什么內容?有疑問的地方,做上記號,等全班學習的時候再提出來解決。
2、交流。
3、創設情境,指導朗讀。
4、配樂齊讀。
5、配樂吟誦古詩。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兩幅畫面的內容,實際上是對古詩理解的一種體現,不僅降低了理解古詩的難度,而且避免了串講的古板模式引起學生的厭倦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通過創設情境及由此帶出的相關古詩,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想象能力、感情朗讀能力、背誦能力及積累古詩的興趣。)
四、移情體驗,升華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