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木雕的少年》說課稿
一、說教材
《賣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下第7單元的第三篇課文。課文講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買一個非洲木雕做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為了不讓我帶著遺憾離開非洲,賣木雕的少年等待在賓館前,送給我一個方便攜帶的木雕小象墩,從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靈。景色壯觀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風吹拂的夜晚,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也襯托了賣木雕的少年美麗的心靈。
本課敘述詳略得當,作者對美麗的大瀑布風光一帶而過,而是圍繞課文重點,將筆墨放在選木雕、放棄買木雕、送木雕等內容上。其中選木雕和放棄買木雕為課文的 3-9自然段;送木雕為課文的10-15自然段。14自然段的“我們是朋友”為文章的中心句,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課文還準確而得體地運用了許多四字詞組,要注意讓學生積累并學會使用。
為了突現印度少年的美好心靈,作者主要刻畫了人物的言行外加外貌描寫。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并結合三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考慮,站在“每堂課務必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學有所獲”的角度,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學會14個生字,積累四字成語
2、讀好課文,抓住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美好心靈
3、感受中國和印度人民的友好情感。
教學重點:抓住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美好心靈
教學難點:理解中心句,為什么說“我們是朋友”
二、說教學法
為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突顯語文學科的本體特點,我打算從讀入手,以求讀中感知、理解課文,培養學生邊讀邊想像的能力;并結合學生質疑,教師梳理來組織自己的教學,所以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朗讀體會法:通過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朗讀,體會少年的美好心靈,拉近學生跟文本的心靈距離。
2、形象感受法:語文是感性的語言。圖畫再現構思新穎的坐凳,表演還原買木雕和送木雕的情景,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質疑探究法: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緊緊圍繞“遺憾”和“朋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特點,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師的教離不開學生的學,我們要將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我們的孩子,讓他們在自己的課堂上“讀、思、議、劃、找”,培養他們自主探究,樂于參與的能力。
三、說教程
帶著這樣的理念,我將本文的教學分為以下四大板塊:
1、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課前學生匯報自己收集的有關中國和印度友好往來的資料,是學生初步獲得跟課文有關的資料。導入時,教師再系統地出示相關的資料,幫助學生拉近跟文本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初讀課文,學習詞語
這個環節,教師一定要舍得花時間給學生一定的朗讀實踐,使他們充分地鉆研課文到底寫了一件什么事,寫了哪些人,并在讀課文的時候認真的認讀本課的生字。
初讀課文的時候,我們還一定要讓孩子講清楚講完整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獲得對文本的整體感知。
學習了詞語,我將重心放在了文中的四字成語,如“名不虛傳、游人如織”等,因為這是本文最大的語言特色。
3、緊抓“遺憾”,體會情感
抓“遺憾”組織教學是我教學的中心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