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
浙江省桐鄉市濮院小學 錢劍英
本課的對話較多,要指導學生讀出不同的語氣。在課文中,有很多語氣詞的提示,例如,“夫人,您買一個吧!”要讀出懇切的語氣;“您是中國人吧?”是猜測,要讀得比較輕。教師指導前,讓學生自己先說說,課文中的對話應該用什么語氣來讀,提示學生尋找課文中類似的詞語。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
上周三上了《賣木雕的少年》第二課時,這篇課文試教了兩個班,最后在自己班級開課。雖然課題一樣,但因為學生的差異和教學設計的修改每一堂課的收獲都不一樣。在上節課中,發現學生的品詞品句能力未能如常發揮,甚至有點遲鈍的感覺,究其原因,發現是“課文未熟就開講”闖的禍。“課文不熟不開講”是自己最強調的,但這次的公開教學卻過多地把精力集中在第二課時的設計上,考慮的是如何在這節課中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呈現他們的思維的條理性、嚴密性;是如何使教學更完整、多樣、有特色。
這節課較滿意的有以下幾點:
一、課堂學習氛圍濃厚,學生學習激qing高漲;學生朗讀教到位,教學預設基本達成。
二、始終抓住“沉甸甸”這條主線展開教學,最后讓學生體會非洲少年對中國朋友的友情,可謂本課的一個亮點。
三、板書設計教有新意,為學生感知文本信息提供了渠道。簡潔的文字,表達出文本的感情和內涵。
四、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課文總結,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不可忽視。通過總結,學生明白了愛不分國界、不分語言、不分膚色。有效使用了課文前的單元說明,做到了取之于文用之于文。
這節課存在不足的有以下幾點:
我忽略了第一課時的鋪墊作用,學生第一課學習任務松了,只要求讀通全文,掌握生字就行了,沒有給學生進行初步復述或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思考、閱讀的過程。假設學生在多次的閱讀思考中能初步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寫“我”正要買一個心愛的木雕象墩時,考慮到象墩太大,行李超重,不得不放棄購買。傍晚,賣木雕的少年找到“我”住的賓館,等候我,為我送來一個一模一樣的木雕小象墩,并不收我的錢,還說中國人是他們的朋友。)相信第二課時呈現出來的效果將大不一樣。
一、是沒有整體感知課文就深入研讀,沒有給予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進入文本。
二、是有了以上了解文本、整體認識文本的鋪墊,在第二課時的學習中學生才能真正走進文本,才能敏銳地搜索描寫人物的言行舉止的句子,并通過迅速捕捉關鍵詞語去體會、感受蘊涵其中的人物的精神品質。
三、是讓學生默讀第10自然段然后劃出描寫少年等待的詞語,這里提問不明確讓學生摸不著頭腦。可以改為劃出描寫少年等待的句子,再讓學生找重點詞語。這樣難度會降低,目標會明確,預設也能生成。
四、是學生在撰寫小練筆——“想想人們會怎么夸他,你有什么心里話想對他說”時,似乎非常詞窮。原因在于無非就是說少年你真棒,真了不起,真偉大。千篇一律,沒有深刻的思想性。可以更改為,幫“我”寫一封感謝信給少年,這樣也許會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