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 會寫4個字,能認 8個字。
2. 背誦本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 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意。能講牛郎織女的故事。
4. 教學重點:朗誦背誦本詩,理解詩意,體悟詩情。
5. 教學難點:理解詩歌的含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6. 教學準備:1、學生收集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2、教師準備蹊蹺用的紅絲線和針。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
1. 看插圖,引導說出牛郎織女的故事。
2. 牛郎織女相會的同時,唐代民間正在舉行一個盛典——過乞巧節。想知道乞巧節是什么節嗎?
3. 簡介詩人林杰。
4. 閱讀課后“資料袋”,了解乞巧節。
二.初讀詩歌,指導朗讀。
1. 認讀生字,掃除閱讀障礙。
2. 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3. 指導按“平長仄短”規律讀。
(1)師示范讀。
(2)生自由大聲讀詩。
三.學習古詩,體會詩情,感悟詩意。
1. 解詩1、2句。
(1)看書上插圖,給插圖起名。(題目)
(2)織女平時在天上的生活是怎樣的呢?出示漢代無名氏的詩句:“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
指導讀,想象。
牛郎和孩子們在天河東岸如何呢?出示:“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3)人們同情牛郎織女的不幸,人們更渴望現實生活中充滿幸福與自由。所以在七夕,人們都會深情祝福他們——
(4)齊讀1、2句詩。
(5)他們今天終于相會了!多為他們高興呀!——怎么讀出來呢?(高興.激動)
2.理解3、4句詩。
1. 抓住“家家”“穿盡”來理解乞巧節熱鬧盛況。
2. 設置情境,模仿乞巧。進行“對月穿針”活動。
(1)出示《乞巧歌》(唐代民間)
“乞手巧,乞容顏,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
出示膠東地區乞巧歌:
“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
小結:(讓學生自己感受)凡是美好的心愿,都可以在今天向織女乞取。
(1)理想是指路明燈。我想知道你們有什么樣的心愿?指名說心愿,培養理想觀念。
a. 小組內互說理想。
b. 指名說心愿。
(2)讓我們祈求織女姐姐實現我們的心愿吧!取出紅絲線和針,模仿古人對月穿針乞巧。
要求:一邊說出自己的心愿,一邊把紅絲線穿過針鼻兒。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
(4)讓我們盡情感受這盛大的典禮吧!大聲朗讀本詩,進入唐代盛大的乞巧場面。
四.詩歌是要配樂歌唱的,讓我們模仿古人來唱讀詩歌吧!(古典配唱)
1. 試著選擇歡快、優美、抒情的歌曲配唱。
2. 推薦耳熟能詳的《天仙配》中的“樹上的鳥兒成雙對”調。
3. 齊唱本詩。
五.擴展延伸。
今天我們和唐朝人民一起向織女乞取智巧,表達了在美好的日子里我們美好的心愿。但是,只靠乞取就能實現理想嗎?現實生活中,到底怎樣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讓同學們討論。歸結為:假若你和時間一直賽跑,你就可以成功。
附板書:
乞巧——→織女?
平仄規律唐 林杰
入境 |
配唱 ↓
自己
(和時間賽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