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賬單
教學理念:本課是略讀課文,預案的設計努力倡導讓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學懂文本,通過說話、朗讀等方式,感悟出故事包含著的深刻的人文內(nèi)涵,使學生潤物細無聲地受到語言的訓練、情感的熏染。
教學目標:
在反復誦讀文本、對比兩份賬單中進行說話、朗讀訓練,并感悟到母愛的無聲、無私、無價,讓學生懂得親人之間的愛是彌足珍貴而不求回報的,要主動幫父母做事。
教學重點:本文的教學重點是讀懂課文內(nèi)容,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媽媽給小彼得那份賬單的涵義。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導入課題
1、解讀古詩,引入教學。
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一首描寫母親為即將遠行的孩子縫補衣服的詩,題目是——《游子吟》。今天就讓我們再次滿懷深情地來讀一讀吧。(出示古詩)
2、讀古詩,解大意。
渲染親情:是啊!慈祥的母親在孩子即將遠行的時候,忍著內(nèi)心的悲傷一針一線為兒子縫制衣服,把對兒子的叮嚀和希望也密密實實地縫在了里面。一方面生怕他受凍著涼,一方面又擔心他不知何時才能回來。每當讀這首詩的時候,我的心中總是涌動著深深的感動,相信同學們的心情也和我一樣:母親的這份慈愛和關懷,真不是我們微小的心意所能報答的。
3、 圍繞“報”字引入新課。
詩中的“報”是什么意思嗎?(回報),我突然想到了另一個和“報”有關的詞(板書“報酬”),這又是什么意思(付出勞動后得到酬勞。)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個關于“報酬”的故事。
4、出示課題: “媽媽的賬單”。
一起讀一讀課題。有沒有看見過“賬單”?學生說(對,類似記載錢物支出和收入事項的單子。)再看看“賬”的偏旁你又明白了什么?(賬的偏旁是貝字旁,說明和金錢有關系。)
二、初讀自學,了解大意
1、 請同學們自由地讀課文,讀準字音,當你碰到難讀的詞句的時候就把它劃下來反復地讀,直到把課文讀通順為止。
2、抽四位同學讀課文,隨機正音。思考問題: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說課文主要內(nèi)容。
三、研究小彼得的賬單
過渡:聽同學們說主要內(nèi)容,都提到了課文中的兩份賬單。
1、出示賬單兒子的賬單母親欠她兒子彼得如下款項:
取回生活用品 20芬尼
把掛號件送往郵局 10芬尼
在花園幫助大人干活 20芬尼
彼得一直是個聽話的好孩子 10芬尼
共計:60芬尼
(1)、小彼得在賬單里給媽媽列了什么內(nèi)容?個別說讀懂的內(nèi)容,隨機落實“款項”、(2)這時,你仿佛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小彼得? (勤快、能干、聽話、懂事……)(3)懂事的小彼得確實幫大人做了很多事,那他為什么會想到索取報酬呢?出示錢2、指名說,出示第一自然段,齊讀。最后一句,再讀一遍。隨機小結:是啊!商人之間的交易是要報酬的,彼得經(jīng)常做這些事,覺得自己也是商人了,所以也寫了份賬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