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別人沒想到的》教案
二、文中留空白,讓學生動腦動口,主動探究
文中,畫師評畫是全文的重點。在復印教材時,我故意把它隱去,目的就是給學生一次思考練說的機會: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畫得多,為什么畫師對他們兩個人的畫不滿意,而對小徒弟的畫加以稱贊呢?由于文章在關鍵之處嘎然而止,這樣很容易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理,產生急于補充教材的沖動。而后,組織學生合作探究這三幅畫,自己去體驗小徒弟畫的妙處,明白師父稱贊小徒弟的原因。最后引導學生當小畫師用“雖然……但是—”“不但……而且……”“因為……所以……”來說一說,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口才,又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還培養了學生積極探究的能力,使他們的思維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我想,這比直接讓他們去讀畫師的話要好的多。
三、課后設拓展,讓學生動手實踐,主動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對此,學完課文后,我穿插了兩個故事。它們既是對課內知識的補充,又是課外知識的延伸。我想這對學生在寫作文時如何構思、選材都會有一定的好處。當然,如果一味地聽故事,未免太枯燥,太單一。最后,我在新課快要結束時,安排了一個實踐操作:書中比賽看誰駱駝畫得多,我們就來比賽看誰駱駝畫得大。(對采用何種比賽,我思考了很多,但很得意于忽然蹦出來的思維火花——比賽駱駝畫得大)這樣的題材,有順手捏來之妙處,不會有牽強附會之嫌疑。通過比賽,鼓起了學生想創新的欲望,學到一點點以小見大這種創新的方法,體驗到創新的滋味,又在創新的過程中明白了道理:創新頭腦不是一朝一夕培養出來的,要平時積極動腦,常想別人沒想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