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楊桃》教學反思
《畫楊桃》教學反思
我在備《畫楊桃》第一課時導入新課我是這么設計的,開始出示楊桃的圖片,問學生這是什么果實,然后教師介紹楊桃,進入新課。可是在講這節課之前我忽然想到市場上好像賣過這種水果,現在運輸方便,家庭條件好,一定有很多學生吃過楊桃。于是導入新課我做了改動,問:“你們吃過楊桃嗎?”有很多同學舉起手來,“那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楊桃呢?”同學們積極發言,說外形,說顏色,說味道,說里面的果實等等。同學們情緒高漲,這時我說,為了證實同學們說得是否正確咱們看楊桃的照片,然后我開始根據資料介紹楊桃,果然和同學們說的很多地方相符,沒有吃過楊桃的同學印象也很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快被調動起來了。由此我感到學生從現實生活出發領悟要比教師平淡的敘述效果好得多。
在找出全文自然段時同學們發生了爭議,有的說 18個,有的說19個,一時出現混亂現象,正好下一個環節是朗讀課文,我提了一個建議,咱們按座位讓同學分自然朗讀,然后數數有多少人讀,同學們立刻靜下來,從姜礬開始依次讀了起來,這次同學們聽得格外認真,讀完一數正好19個同學讀過,那就是19個自然段。通過這次讀課文我還發現自己在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以前朗讀課文一般是找舉手的學生讀,不舉手的同學除了齊讀很少有展示自己的機會,這次19個同學當中有的讀得好,有的讀得結結巴巴,是我教學的失誤,沒有給這些同學朗讀的機會,今后在課堂上要面向全體,指導鼓勵那些讀得不好的學生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在教學中真正做到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的每一個方面。
《畫楊桃》反思
這節課,學生學習非常投入,思維活躍,課堂探究氛圍濃厚,原因在于教師抓住了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動感生成的教學資源,使課堂精彩紛呈。其成功在于:
一、關注生命靈性,把握生成資源
“兒童教育是一種充滿不確定的事”。課堂教學中,常常會出現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這時如果教師只注重自己的預設,忽視了學生的獨特體驗,那么將使學生生命的靈性淹沒在教師的灌輸之中。以上這一教學片段,教師十分珍視“生成”,適時調整自己的預設,準確把握好生成的課堂資源,尊重學生,給予他們發表見解的權利,而自己則以參與者的身份投入到學生對問題的探究中。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用“心理視線”去讀書、去領悟語言文字,通過多元想象與文本產生共鳴,使他們生命的活力在生成中涌動。如果教師不關心學生獨特的感受,嚴格按照既定的預設方案進行課堂教學,那么學生的靈性將被徹底抹殺,課堂也將毫無生機可言。
二、構建對話平臺,呈現精彩生成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應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以上這一教學片段中,學生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本──給師生對話部分添加提示語。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與文本展開對話,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去發現,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去想象,然后補白省略,最后在敞開心扉的對話中,在表達閱讀感受中,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體會到不能隨意嘲笑別人,遇事要多從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這種源自學生“童心世界“的生成資源是富有生命力的──處處呈現著精彩的感悟,煥發著靈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