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鳥》說課稿 (小學三年級第六冊)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翠鳥》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第六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寫動物的文章,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的情感。全文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寫翠鳥的外形特點,第二部分主要寫翠鳥的活動特點,第三部分主要寫翠鳥的住處特點。
2、學情
三年級的孩子純真而富有愛心,特別喜歡小動物,可以預見學習本文時會有比較濃厚的興趣,但他們的精神常常不易集中,對單純的文本解讀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學設計一定要注意直觀性和趣味性。當然了,也有一部分學生思維敏捷,表現欲強,要充分利用他們起到帶頭作用。
3、重、難點鑒于以上的文本分析和學情分析,我認為本文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品讀課文上,而在學習的同時感悟翠鳥的美及人類要愛護、保護鳥的道理則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4、教學目標
根據三年級的大綱要求、教學要求和課文特點,我確定了以下3點為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理解18個新詞的意思。
(2)能力目標:能讀懂課文第二自然段是怎樣圍繞總起句把翠鳥的顏色寫清楚的,并能背誦這一段。
(3)情感目標:通過了解翠鳥的外形和生活習性,培養學生觀察興趣、激發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二、教學過程與教法、學法分析
1、教學準備
(1)自己設計的作業紙
(2)課件:翠鳥的圖片、錄音、錄像
2、教法
語文教學要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針對本課的學習目的和學生實際,我采取了兩種教法:
(1)直觀教學法:運用多媒體和簡筆畫創設情景,拉進學生和文本的距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興趣,進一步加深對課文了解,教師寓教于樂,學生樂學樂用。
(2)朗讀體會法:教學時根據本課的特點,指導學生在默讀中學會思考,在朗讀中體會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增強愛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3、學法
(1)遷移法: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總分段式的結構和構成。
(2)發現法:在講讀中,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4、教學過程預設
(1)賞圖激趣,引出課題
教學伊始,展示一組翠鳥的圖片,那斑斕的色彩和俏麗的體態,如一塊巨大的磁石,吸住了學生的心。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2)熟讀文本,感受鳥美、人美
①錄音范讀
三年級的學生朗讀水平比較薄弱,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閱讀課文有困難,因此我決定利用錄音范讀,降低學生自主閱讀的難度。
②自瀆課文,自學生字詞
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已有一定的自學生字的能力,對自瀆課文這個學習任務,自主學習是可行的,教師起的是幫導的作用。(這充分體現了教學的任務性)
③細讀課文,感悟鳥美、人美
自學生字后,我進一步鼓勵學生自學課文,給學生提供一個與文本直接對話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的心智在靈動的文字和美麗的情感中恣意徜徉。然后,我安排四人小組進行學后交流,讓學生學會從他人處獲取知識和經驗,同時也起到幫助學困生讀懂課文的作用。(這充分體現了教學大綱中的人文性)
(3)競讀、展示讀
我組織學生開展競讀或展示讀活動,在進一步品讀課文的同時,培養學生敢于展示自我、樂于與他人分享成功快樂的品質。
(4)角色互換,培養愛鳥、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意識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