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亞的木匣 教案
第4自然段是過渡段,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熬驮谀且惶欤瑡寢、奶奶帶著科利亞到喀山去了,”起著承上的作用,“在那兒差不多住了四年。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小學,數數能數到一百多了。”起著啟下的作用。四年過去了,媽媽,奶奶帶著科利亞回到故鄉,才引起了挖木匣之事,因此第4自然段應分到第二大段里,直到第12自然段都是圍繞著挖木匣(他們回到家鄉,媽媽挖木匣,科利亞挖木匣,沒挖著,經過動腦筋想問題最后挖著了)寫的。因此4~12自然段歸為一段。第13自然段,寫的是科利亞從埋木匣、挖木匣的事中,受到了啟示,明白了一個道理,是又一層意思。所以這一段另分為一大段。(三)講讀課文。1.學習課文第1段:(即1~3自然段)(1)出示思考題:①科利亞是怎么埋木匣的?②科利亞為什么埋木匣?(2)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讓學生邊帶著問題默讀思考,邊填空。出示填空題:①科利亞埋木匣的時間是(戰爭開始的時候),科利亞(剛學數數),埋本匣的地點是(從他家門口十步遠)。②媽媽埋箱子的時間是(戰爭開始的時候),埋箱子的地點是(從她家門口三十步遠)。(3)指名讀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動詞:放、蓋、踩、撒,從埋木匣的這一連串的動作中,你體會到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做事心細,想得周到)(4)指名讀第3自然段:說一說科利亞為什么把木匣埋起來?一是因為全家人要躲避戰爭,東西多不能帶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亞善于動腦筋,善于觀察思考,他見媽媽把家里的箱子埋起來,受到啟發,所以自己也學著媽媽的樣子把木匣埋起來。出示句子讓學生體會理解:“科利亞只會數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科利亞數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讓學生讀這兩個句子,體會“只……就……”的用處。在這里“只”強調了科利亞的年齡小,只會數到十,因此就量十步。這句話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為他只會數十步,年齡小,才造成后邊挖木匣時,挖不著,為后邊的內容埋下了伏筆。練習用“只……就……”的句式說話。先按課文的內容說,然后再另說一句話:科利亞因為年齡小,只會數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埋木匣。放學了,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人,所以我走時就隨手把燈關了。(5)歸納段落大意:歸納段落大意,要抓住全段的主要內容,按一定的句式,組織好語言。請你按“誰,干什么”的句式歸納段落大意。本段寫科利亞埋木匣。2.學習課文第二段:過渡語:從第一段的課文中,我們知道了科利亞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很細心地埋下了自己的木匣,那么等他和媽媽一塊避難回家后,挖木匣的情況是怎樣的呢?我們學習第二段課文。(1)出示思考題:①媽媽是在什么情況下,什么時間,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②媽媽是怎么挖的?③你怎樣理解媽媽說得話?(2)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的4~7自然段。(3)個人讀之后,小組學習討論。(4)邊讀課文,邊填空:媽媽挖箱子的時間是(四年之后,法西斯被趕走了,媽媽、奶奶帶著科利亞回到家鄉的時候),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5)出示媽媽說的話,讓學生談談自己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