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教學目的】1. 會認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集合、招架、緊張、固然、烏龜、自衛、進攻、炮口、坦克、合二為一、戰場、大顯神威、首次、亂成一團、長處、勝利者”等詞語。
2. 正確朗讀課文。
3. 繼續學習默讀課文。讀懂本課內容,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4. 初步了解用事實來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
【教學難點】
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矛和盾是兩種相對峙的武器,如果把它們集合在一起,結果會怎么樣呢?
二. 學習生字
1. 重點指導兩個上下結構的字:集和架。提醒學生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寫好,穩穩托住上半部。
2. 讀音:坦,讀“tǎn”,不讀“tǒng”;
持,讀“chí”不讀“cí”;兵,讀“bīng”,不讀“pīng”或“bīn”。
3. 通過形近字的比較,加強記憶,如:持和詩、炮和跑、擔和坦、神和伸、般和船。
三. 學習課文:
1. 讀課文1至4自然段,想一想,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
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過程中,為了保護自己,由盾想到了鐵屋子;為了進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兩者結合起來,發明了坦克。
“難以招架”的意思是,對方來勢猛,很難抵擋。
可以通過讀“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刺來”、“發明家左抵右擋”來體會。
2. 讀課文第5自然段,說說主要寫的什么?
發明的坦克在戰場上打敗敵軍,大顯神威。
3.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學習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
4. 小結:作者按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的實際應用──從中引發道理的順序敘述。敘事簡潔清楚,用事實說明道理,是本文表達上的主要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