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建議
1、布置學生搜集有關蘇聯衛國戰爭的資料;教師可準備埋木匣、挖木匣的示意圖,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2、生字“匣多多,讀xiá,不讀jiá;“避”,讀bì,不讀pì;仍,讀二聲,不讀一聲。要求寫的字中,注意以下字形區別:斧和爺、鋸和據、免和兔、搶和槍、難和灘,階和價。要注意“搶”右邊是“倉”,不要寫成“侖”;“初”部首是衣豐,不要寫成示補。“懂”的筆畫比較多,要指導學生寫正確,寫勻稱。
3、指導學生閱讀,可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大體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即按“埋木區”“挖木匣”“受到啟發”的順序,課文可分成三個部分,讓學生根據三部分講述的意思,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其中,科利亞怎樣從挖木匣中得到啟發,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可采用對比閱讀和讀讀畫畫的方法讀懂課文。比如,可以把媽媽埋的木匣和科利亞埋的木匣相比(媽媽的大,科利亞的小);把媽媽走的步數和科利亞走的步數相比(媽媽走了30步,科利亞走了10步);這樣的對比,就為后面科利亞的思考作了鋪墊。從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寫媽媽埋木區的意圖所在。第一次挖木匣時,媽媽一下子就找到了木匣,說明木匣沒丟,仍在原地;這就為科利亞判斷自己的木匣也不會丟且還在原地提供了依據。讀到這里,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在描寫科利亞埋、挖木匣的同時,為什么還要寫媽媽埋、挖木匣,這個問題既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還了解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可用下面的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最后一段寫的是科利亞受到的啟示。由挖木匣這件生活中的小事,他懂得了世間的一切都在變化,面對變化著的事物,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去看待,要使自己想法和行為順應這樣的變化。“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嗎?”這句話是以問句的形式出現,表達了肯定的意思。教學中可結合文后泡泡的要求“我們周圍有什么在起變化呢?”啟發學生關注和發現生活中不斷變化的人和事,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自己的體會和認識。
4、本課使用了很多生活用語,可指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語的意思。比如,冰鞋、手鋸、斧頭,讓學生聯系生活用品識記詞語。“難過、懂得、搶走”要結合課文中有關描寫心情和動作句子來理解。
有些句子,可通過理解重點詞語,讀懂句子的意思。比如“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這里的“仍然”表示的是科利亞無論是向左挖,還是向右挖,和前面的結果一樣,都沒有找到木匣子。“不多一會兒,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其中“果然”,在這里表示的是結果與所預料的相符。這里的“果然”也印證了他的想法是正確的。“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子,還懂得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步子也在漸漸變大。“不光……還”表示意思進一步,即由具體事例感悟出普遍的規律。
5、這篇課文,層次分明,敘述清楚。朗讀時,在埋木匣-挖木廈-得到啟示的轉換處注意停頓。
課文11~13自然段是朗讀指導的重點。第11段寫科利亞第一次挖木匣失敗后的思考和為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而高興。“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說話時速度快,語調是上揚的。“本區是我四年前埋的……而是五步”這是對第一次找不到木匣原因的分析。一些體現對比的詞語要讀重些,如:“四年前”“我還小,步子也小”“我現在九歲了”“大了一倍”“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科利亞相信自己的分析沒有錯,因此,語氣是肯定的。“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嗎?”這是從生活中得到的感悟,科利亞心里特別高興。心中充滿自信,語調要上揚。要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會,老師也可以用范讀加以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