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
教學設計學科名稱:人教版課標小學語文三年級三年級語文上冊-人教課標版第七組矛和盾的集合
學生特點分析:
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閱讀的意識和分析、理解、體驗、感悟課文內容的能力及水平,并且能夠在小組內合作學習和在老師的點撥、引導下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將是學習本課的基礎,而且對詞語的理解與體會也富有了一定的語言表達特色,這也是本節課堂的主旋律。
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說明“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講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過程中,為了保護自己,由盾想到了鐵屋子;為了進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兩者結合起來,發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講發明的坦克在戰場上打敗敵軍,大顯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發明引出“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一道理。作者按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的實際應用──從中引發道理的順序敘述。敘事簡潔清楚,用事實說明道理,是本文表達上的主要特點。
轉載請保留地址!文章標題:25矛和盾的集合之教材分析_教學案例反思_實錄,原文地址:
教學目標:
1、認識并會寫“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確讀“集合、招架”等16個詞語。
2、繼續學習默讀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發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品質,懂得“誰善于把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的含義。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
2、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時數:
教學時數:一課時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知道了矛的作用是進攻,盾的作用是自衛。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了解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優勢。
二、自由讀文,用自己的話把課文的主要內容說一說。同桌互說,指名說
三、讀了課文你最欣賞發明家的什么?
生:遇到問題善于思考,分析,創造
結合板書::遇到問題善于思考,分析,創造
四,發明家遇到了什么問題?
1、出示句子:“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又擋,還是難以招架。”反復讀。
2、讀了這個句子你知道了什么?(看錄像,再通過動作實踐體會左抵又擋、難以招架兩個詞的意思。)
3、這個句子哪些些地方寫得好?(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用了打比方的手法,使句子表達地更具體。)
五、文章哪些地方能體現發明家善于思考,分析,創造?自由讀,小組交流
根據學生的匯報,相機出示句子:
盾太小了!如果盾大的像個鐵屋子,我站在鐵屋子里,敵人一槍也戳不到我啦!
師:發明家為什么要設想盾大得像個鐵屋子?這個鐵屋子解決了什么問題?
板書自衛
師:有了這個鐵屋子做盾,的確安全可靠,他的設想多好啊,我們用什么語氣來讀?練習朗讀。
師:你還畫了哪些句子體現發明家善于思考,分析,創造?
出示句子:在鐵屋子上開個小洞,從洞里伸出進攻的“矛”——槍口或炮口.練習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