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璀璨的明珠》教案及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課文內容,知道課文是從哪幾個分面介紹香港的,激發學生熱愛香港,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圖片、小黑板、詞語卡片、《東方之珠》歌曲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1、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2、讀題,理解“璀璨”一詞的意思。
二、明確閱讀要求。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輕聲朗讀課文。
2、開火車讀文,正音。
3、默讀、思考:課文從哪幾個分面介紹香港的?
4、指名回答。
四、自主學習交流:
1、小組合作學習、交流。
2、全班交流,師相機指導朗讀。
五、總結:
“萬國市場”—“美食天堂”—旅游勝地—燈的海洋—璀璨的明珠
六、作業:
當一回導游向家人介紹你所了解的香港。
《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學反思
《香港,璀璨的明珠》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第五冊第六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這篇課文通過對香港購物、美食、旅游和夜景四個方面的介紹,由衷贊嘆了香港是一顆璀璨無比的明珠,從而激發學生熱愛香港、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本課時,我著重考慮了以下三個方面:
一、自主合作學習
三年級的孩子已經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同時這又是一篇閱讀課,我更加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目的就是要讓學生不但學會了,而且還會學了。在課堂教學中,我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體,生生互動,二至五自然段的教學設計體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合作學習。我緊緊圍繞“萬國市場”、“美食天堂”、“旅游勝地”和“燈的海洋”這些內容,引導學生全面參與學習過程,培養閱讀能力。不足的是,參與匯報的學生太少了,教師為了教學進度,忽略了學困生,沒有更多地給予關注,這是今后教學中需要注意的。
二、結合直觀教學
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香港,我出示了幾張有代表性的圖片,從學生的表情中,我知道他們已經被吸引了,這將有利于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具是輔助教學的重要工具。正確運用直觀教具,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感情知識,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事實證明,這些圖片的確使教學更加得心應手。
其間,讓我欣慰地看到了有的學生也帶來了收集到的圖片,這就是所謂的師生互動。為了讓他們切身體會到學習小主人公的地位,我讓他們把圖片一塊貼到黑板上,他們一下子就顯得興奮無比,拉近了和老師的距離,更樂意學了,這是我在上課過程中,隨即閃過的念頭,自認為處理得還不錯。
三、搜集相關資料
搜集資料,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閱讀提示也提出了這樣要求。于是課前,我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搜集有關香港的資料,再在課堂上與學習伙伴進行交流。在班上匯報,從而培養了學生采集信息,與人合作等綜合能力。這也體現了三年級綜合性學習的目的。我認為閱讀課不能單純地作為閱讀課來上,同樣可以挖掘它的文本價值,充分利用,上出意義。
香港介紹
香港地處中國的南大門,位于珠江三角洲南部。香港的地名來自一個美麗的傳說,有人說是因島上曾有一條香江而得名,也有人說古時此地因運銷內地生產的香料才有其稱。
香港由香港島、大嶼山島、九龍半島和周圍230余個島嶼組成,九龍半島又分為九龍和新界兩部分。香港島與九龍半島之間的維多利亞灣是世界一級的天然深水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