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書所見》教案
夜書所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一、教材簡說
《夜書所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9課《古詩兩首》其中一首。《夜書所見》這首詩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客游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郁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種郁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二、設計理念
努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重視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在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采用多種方法讓學生理解詩中的詞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思鄉情感,并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體驗、積累。另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反復誦讀,加深對詩句內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領略古詩的意境,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三、教學目標
(一)掌握本課的生字詞,會寫“促、深”兩個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三)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思念家鄉的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四、教學重點
(一)會寫本課的兩個生字。
(二)感情朗讀,理解詩意,背誦古詩。
五、教學難點
通過誦讀,悟出詩情。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搜集有關葉紹翁的資料。
七、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課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圖片讓學生欣賞。
2.讓學生談談看了圖片后的感受。
3.師導入:秋天是美麗的季節,但同時也是容易引起人們愁思的季節,古代的詩人也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關于秋天的古詩。請同學們讀一讀題目。
[設計意圖]
出示秋天的圖片,為學生創設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導入新課。
(二)了解詩人,理解題意
1.你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你了解他嗎?他是在什么情況下寫下這首詩的呢?
(學生將自己課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交流,師可適當進行補充。)
[設計意圖]
課前讓學生搜集詩人的資料,交流了解詩人的背景,為學生學好古詩和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做好鋪墊。
2.現在我們再讀一讀題目(生讀),那么,題目是什么意思呢?
(1)“書”在這里是什么意思呢?(寫)
(2)“所見”呢?(所看到的)。
(3)題目“夜書所見”是什么意思呢?誰來說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寫下來)
[設計意圖]
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理解詩題,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過渡到古詩內容的教學。
(三)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過渡:詩人在秋天的一個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寫下來,那么他在夜晚看見了什么?聽到什么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讀這首古詩,邊讀邊把詩人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分別用“△”和“· ”畫下來。
(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可以借助工具書,看插圖,看注釋等方法弄懂詩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記號。)
2.師:剛才看見同學們認真的神情感動了我,相信你們一定能學好這首詩。誰來說說作者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3.學生匯報。(師隨機板書:見:梧葉 促織 一燈明 聽:寒聲 )
[設計意圖]
“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邊讀邊畫,培養學生帶問題讀書,養成邊讀邊畫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