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文中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快樂”和“傷心”寫具體的。
3.感受秋天里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
教學重點: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
教學難點:通過文中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快樂”和“傷心”寫具體。
教學過程:
(一)解題導入,激發興趣。
1. 師:同學們,上課之前,我們來復習一首熟悉的詩《村居》(生齊讀):村居,高鼎,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揚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2.師:這是一首我們二年級時學過的一首詩,詩人用區區四句話形象具體地描寫出了山東濰坊兒童在初春放學回家趁著東風放紙鳶的情景。文中的“紙鳶”實際上就是“風箏”(板書:風箏),同學們在課前查找資料時,了解了風箏的哪些知識呢?
3.指名生回答。
4.從剛才的發言知道,同學們在課前了解了不少關于“風箏“的知識。在中國風箏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最初的風箏是用木頭做的,叫木鳶,后來改用紙做,叫紙鳶。在紙鳶上裝上竹哨,風吹竹哨,更發出像古箏一樣的聲音,因此叫“風箏”。
5.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就是賈平凹先生寫的一篇文章,大家一起讀題:《風箏》。
(二)初讀課文,粗知大意。
1.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標出自然段,把不會讀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讀幾遍。
2.師:想一想,課文圍繞“風箏”,寫了哪些內容?
3.指名回答:“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三部分。
(板書:做 放 找)
4.師:請你這三部分內容中,自選一部分,讀給同桌聽,要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
5.師:誰愿意站起來讀?指名學生讀文。
6.出示詞語:依然 歇不下來 喪氣 水磨坊 精心 憧憬 依然 蹤影 似乎 凌空飛起 大驚失色 千呼萬喚 垂頭喪氣 半沉半浮 翩翩飛舞
●指名讀
●開火車讀
●說說看,有沒有特別要注意的讀音?老師這里要提醒大家幾個字的讀音,“喪”“磨”“坊”都是多音字。誰能用他們不同的讀音組詞?(多媒體出示:三個字的兩種讀音)
●師:還有一個字就提醒大家寫的時候,得注意“喪”下面沒有一撇,看老師寫一遍。(師示范)
(三)了解作者,感情朗讀。
1.關于作者。
師:你對這篇課文的作者有哪些了解?
師:賈平凹先生是當代作家,陜西人,56風氣。現為西安市文聯專職作家。這篇課文寫了作者童年時候和小伙伴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情景,語言親切,溫馨自然,同學們翻開書,在課文中用筆勾畫出表現書中“我們”做、放、找風箏的心情句子,畫好后可以輕聲讀讀這些句子。
(1)我們精心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
(2)我們快活地喊叫著,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3)我們都哭了,在田野里四處尋找,找了半個下午,還是沒有蹤影。
(4)我們垂頭喪氣地坐在田埂上,一抬頭,看見遠遠的水面上半沉半浮著一個巨大的木輪,不停地轉著,將水揚起來,半圈兒水在閃著白光。
指名回答。
2.累積好句。
(1) 師:作者通過這些句子,把“快樂”“傷心”都寫得很具體,我們可以把這些句子怎么樣?(背下來,記在心里,用采蜜本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