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教學反思 人教版第五冊
新課程實驗教材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風箏》寫的是小伙伴們一起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經歷,從中體會“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一、這堂課中比較成功的構思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能夠積極參與語文課堂,在備課中,我主要抓住文中的重點句子進行指導,不斷提高學生讀和說的能力。例如:在感悟做風箏時的快樂這一部分內容時,我針對體現孩子們做風箏時的心情的那一段話“我們精心做著……寫在上面”進行引讀:1、因為風箏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最大的快樂,所以我們……
2、因為風箏給我們的童年帶來最大的快樂,所以我們……
3、因為風箏給我們的夢想帶來最大的快樂,所以我們……
這樣引讀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進一步感受到做風箏給孩子們帶來了快活的體驗,這樣的引讀很有必要。
不僅如此,我還注重挖掘文章的空白,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能夠主動表達。例如:在體會放風箏的內容時,我抓住了一句話“他們拼命地奔跑,拼命地喊叫。”進行語言訓練,你覺得他們會在喊叫些什么呢?誰能配上表情動作來喊一喊?并出示那幅插圖讓孩子們去自由的想象,更有趣的是,讓全班的孩子都站起來,在老師的調動下,一起去快樂的喊一喊,孩子們顯然感到非常興奮,表現的欲望大增。
課文最后同樣是語言訓練的延伸,給了孩子們更大的空間去想象,在這里我處理的方式是讓孩子們,根據課文內容繼續編故事,想一想,他們能不能找到那只幸福鳥,是怎么說,怎么做的。達到把所想的變成文字抒發出來,從想到寫,練習變得有梯度,為以后的作文作鋪墊。
語文課堂的交往活動,在某種程度上,便是師生依托文本,結合自身體驗,不斷尋求空白、填充空白、創造空白,并為學生留下空白。抓住了空白,也就找到了促進課堂交往持續進行的交往點。
《風箏》的輕與重
——我的備課敘事(下)
讀書,要博采眾長,教學,同樣也需要博采眾長,把適合自己的新思路靈活運用,雖有些東施效顰的嫌疑,最起碼,比閉門造車或者不學無術要好得多。
最欣賞王菘舟老師教學中擲地有聲的引讀方式,在語文課堂上有著推波助瀾的良好效果,連聽課者也恨不能參與其中,讀個痛快。他的很多課堂實錄都被我下載收藏,只要有時間,我總潛心去欣賞。那種感覺,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回到了語文課堂,而眼前,一位詩人般的引領者,帶著我漫步在詩意的天堂。每每讀罷,深深地被他的學識,他的睿智,他的大氣所折服,令我意猶未盡,不能不驚嘆:王菘舟,詩意課堂的代言人,真的是無人能及。
說實話,我也偏愛詩意,尤其是語文教學中體現詩意的風格。不論平時的教學,還是公開課,我都不失時機地運用引讀這一朗讀的方式,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這種引讀不能濫用,要針對文本教材,適可而止,多用顯得華而不實。
基于這篇課文的整體脈絡“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經過,來體會孩子們心情的變化,我思索著要采取不同的手段去促進學生的理解,萬變不離其宗,最后達到感悟童真童趣的學情。于是,我想象的空間里呈現出《風箏》的教學情境和細節。
感悟做風箏時的快活,我挖掘到引讀的亮點,就是課文中描寫孩子們做風箏的語句“我們精心做著……把我們的名字也寫在上面”。對于這個部分的處理,我初定緊抓 “精心”一詞,運用換詞和想象的方法,感悟孩子們做風箏時快活的心情。在感悟的同時,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而后,隨即引讀:1、因為風箏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最大的快樂,所以我們……2、因為風箏給我們的夢想帶來最大的快樂,所以我們……3、因為風箏給我們的童年帶來最大的快樂,所以我們……引讀的語言強調了作者賈平凹那童年的快樂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