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在溫馨與和美中有親情,在誤解和沖突中也有親情。本文就是一篇以兄弟間發生的誤解沖突中展現濃濃的親情的散文。此文為我們提出了如何進行兒童教育的問題,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對錯誤,改正錯誤等等,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學習此文,可以讓我們體會人間至愛真情,學習自我解剖的精神,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由于本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文章中疑難的問題較多,所以學起來有難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時對沖突誤解中的親情體會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讀課文,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與氣氛很重要。
教學目標:
1、知識儲備點
(1)理解本文的結構層次。
(2)熟讀課文,把握感情線索,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3)了解本文的語言特色,培養語言運用能力。
2、能力培養點
(1)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作者作品。
(2)學生通過多種閱讀方式(問題法、討論法、評價法等),掌握生字詞,品味文章語言,揣摩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體驗點
(1)學習魯迅先生的自省精神,勇于解剖自己。
(2)理解課文中作者對冷酷現實的極端憎惡的感情和對春日溫和的熱烈憧憬。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1)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復雜情感。
(2)理解在誤解和沖突中所透出的親情。
2、難點
理解作者勇于解剖自己和反省自己的勇氣。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多媒體課件(放《風箏》歌曲,出示放風箏的影片。)
你能讀出這首歌詞里面某些詞語的深層含義嗎?請你仔細品味,寫出這些詞語的深層含義。(提示:談出類似“不健全”、“不自由”即可。
設計目的:一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引子”,由此引發學生對風箏進行深層的思考,為理解文章的內涵做好鋪墊。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走近魯迅
作家作品簡介。(出示多媒體課件)
2、指導學生積累字詞。(出示多媒體課件)
(1)字音
(2)詞義
設計目的:讓學生了解作家作品,有助于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運用工具書,注重掌握和積累詞語,為朗讀、分析課文掃除語言障礙,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整體感知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全文,用簡練的語言說說課文圍繞風箏主要寫了哪兩件事?這兩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間作者的感情也發生了變化,產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文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敘寫關于風箏往事的回憶,作者的用意究竟是什么?
(課文圍繞風箏主要寫了兩件事:少年時虐殺弟弟的風箏夢;中年讀書后很懊悔想補過而不得。本文通過對風箏事件的敘述和嚴肅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響,無端壓制子弟的父兄,抒發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氣而形成的無可把握的悲哀,表達了對冷酷現實的極端憎惡和對春日溫和的熱烈憧憬。)
4、梳理結構
本文結構嚴謹,首尾照應,過渡也很自然,文章由景入題。作者是怎樣引出描寫故鄉風箏時節春光明媚的圖畫的?課文圍繞風箏寫了哪些事件?通過風箏事件又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試用自己的話概括各部分的內容。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共同歸納概括。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景入題,即由北京的冬天引出對故鄉春天的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