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這篇課文是賈平凹的作品,寫了“我”童年和伙伴做風箏、放風箏。語言樸實,概寫做、放飛風箏,層次清楚,依照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的順序把事件的過程交待得一清二楚,細致的心理描寫是這篇課文的突出特色。
【學生情況分析】
就學生的年齡和心理來講,對這篇童真童趣的課文,一定會很感興趣,因為貼近他們的生活,情節會引發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心,學后大部分學生會嘗試做風箏、放風箏的樂趣。
【設計意圖】
1、讀懂課文內容,感受秋天里做風箏、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話題,為語文園地的口語交際訓練“秋天里的快樂”作鋪墊。
2、體會作者是怎樣把“我們”快樂和傷心的心情寫具體的。
3、積累課文中生動的詞語。
【教學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指定生詞,并積累生動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弄懂所述內容。
3、抓住文中描寫心情的詞、句體會放風箏經孩子們帶來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體會在做、放、找的過程中孩子們心情變化及描寫心情的詞句是重點。
2、引導理解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怎樣把心情變化寫具體是難點。
【突破重難點的設想】
用實物“風箏”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它,用實際操作、觀察,解決做、放風箏這兩個重點。
用表演及結合實際的方法理解心情變化的詞句使學生體會出快樂與傷心的具體描寫。
【教具準備】
風箏7個(實物)、課件(放風箏)、錄音機、彩粉筆、生字卡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激情引入
1、請學生讀課題《風箏》:
師:風箏,對同學們來說并不陌生,它在我們中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下面大家打開41頁的資料袋,先了解一下。
2、激情引入:
除資料袋中的風箏外,你還知道哪些?(自由搶答,先舉手為先)
3、師:今天我們來學一篇關于風箏的課文(板書:風箏)
二、師生共同學習生字
1、學生要認識5個生字注音(注在文中的字上,同學互相檢查),然后用課件放出帶有要認識字的詞句或段,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認識這5個字。
2、學習要求會寫的12個生字:
⑴ 先出示生字卡片(教師舉著)分行讀,然后把生字卡片固定在黑板上。
⑵ 讓學生先分析字形結構,進行歸類(指一名學生到前邊進行歸類排列)。
⑶ 再讓學生指出難寫的字,師生共同書空后讓學生把生字寫在本上,然后在小組中分別讀帶有這些生字的句子。
三、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要求讀通、讀準、讀流利,為交流做準備。
2、聽錄音(展示課件、看“放風箏”的畫面)
學生思考:
⑴ 文中寫了關于風箏的幾件事?
⑵ 哪一句概括地講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聽、觀察并思考)
3、分小組討論,弄清以上問題,畫出關鍵詞(學生交流后教師歸納)
板書:做風箏 放風箏 找風箏
第一句概括全文:做、放、快樂
四、精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做風箏
1、自由朗讀課文:
⑴ 分7個小組觀察風箏(課前準備實物自由觀察)
⑵ 大家發現風箏有什么特點和它所用的材料各是什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