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草地》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讀出文字所描繪的畫面,讀出畫面中蘊藏的情感,了解“我”的情感變化過程。
2、喚醒兒童對自然的親密感,并引導兒童用心觀察自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認識一個美麗的名字——蒲公英。
了解蒲公英的成長過程圖。
讀課題,念一念作者的姓名。
二、整體感知,讀出文章所描繪的畫面。
1、學生展示朗讀,一人讀一小節。
2、作家普里什文說過這樣一句話——
那么在這篇文章里作者用文字畫了一些什么呢?自己再讀讀,然后跟你的同桌聊一聊,請看要求:選擇你最感興趣的一幅畫說一說,這幅畫上畫了一些什么?想一想文中的哪幾小節寫了這幅畫。給這幅畫取一個好聽的名字。
3、師生交流。教師相機板書學生取出的畫面名稱。
三、讀活畫面,體會畫面中的情感。
好玩的花
1、剛才我們在文字中找出了畫面,現在我們要讀好這些畫面。邵老師有個建議,要想把畫面讀得活靈活現,就要先找出藏在畫里面的心思和情感。
這是題為“玩蒲公英”的畫,自己在心里讀一讀,體會體會。
2、這里所說的“蒲公英盛開”其實指的是——
3、這畫里面藏著“我”和哥哥的哪些想法呢?我們來看一看哥倆玩蒲公英的情景。
指導朗讀。
4、此時,文中的我對蒲公英的印象如何?(板書 隨便玩玩)一個小孩子很輕松的口氣,女生一起讀一讀。
好看的花
1、當春天來臨的時候,草地上第一個開花的就是蒲公英。誰來讀一讀這段文字。
2、這畫面中藏著“我”怎樣的情感呢?(喜歡 贊美)把這樣的喜歡、贊美讀出來。
3、這就是窗前的那一片草地。出示。
剛才有同學不由自主地發出了驚嘆,帶著這樣的感受讀一讀。這樣的金色,這樣的亮黃,不是一朵兩朵,而是滿眼都是,是一大片,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4、看到這滿眼的金色,普里什文會說——謝廖沙會說——誰見了都會說——
會變的花
1、出示第5小節的第一部分,誰來讀一讀。
“我”發現了什么?(草地的顏色是會變化的) 當時的我,會是怎樣的心情?(驚奇 好奇)把這樣的心情讀出來。
2、草地的顏色為什么會變化呢?出示第5小節的后部分。你來讀。在這里,普里什文用了一個非常可愛的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3、出示圖片,現在你們知道草地的顏色為什么會變化了吧。看著圖誰來說一說。
4、引導發現其中的變化,勾畫變化的過程圖。
4、出示變化過程圖,引讀。
5、一起讀一讀這一小節,遇到紅色的字體加上我們的手掌動作。
6、大自然就像一個神奇的萬花筒。出示圖片,了解向日葵、晚飯花的變化,選擇你喜歡的一種植物寫一寫他的變化,最好能用上一個可愛的比喻,把它跟我們小孩子聯系起來。
7、文中的“我”發現草地會變色的秘密后,從那天起,蒲公英就成了他最感興趣的一種花兒。(板書 最感興趣)從這句話中,你又讀出了怎樣的情感?
8、現在請大家再來看一看整篇文章,把這幾幅圖串聯起來的一條線是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感悟文字背后的眼神。
1、透過《金色的草地》,你看到了普里什文有一雙怎樣的眼睛?
講述:普里什文的故事。
2、出示:普里什文說:“我筆寫出來的是大自然,而心中想著的卻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