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目標的價值取向——《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征》兩種教學思路的比較
與a老師交流實錄:
問:a老師,對于探索長方形邊的特征的兩種思路,你是怎樣設計的?
a老師:上課前我認真的研究了教材,教材通過情境圖的提示,告訴我們至少有兩種方法來研究長方形的邊的特征,哈,這也體現(xiàn)新課程的“算法多樣化”的理念嘛?為了達成這一目標,讓學生掌握長方形的對邊長度相等的特征,我設計了用兩種方法即對折和用直尺量的方法來探索。
問:你認為這一節(jié)課體現(xiàn)了新課程理念了嗎?
a老師:還行吧。你可以看出學生在對折、量長度等操作實踐中找出了長方形邊的特征,而且采用了小組學習的形式,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學習的能力。
問:你認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得到了體現(xiàn)了嗎?
a老師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可能是我班學生不太會研究吧。我一開始就讓學生猜測長方形的特征,可是學生不會猜測,不會發(fā)現(xiàn)問題,所以我只好硬讓學生通過對折、量長度的方法來探索。
與b老師的交流:
問:請問b老師,談談你的設計意圖,好嗎?
b 老師:學生在一年級下學期已經(jīng)直觀認識了長方形。因此在上課時先讓學生尋找身邊的長方形,目的是為了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經(jīng)驗。然后告訴學生今天上課的目的是研究長方形的特征,讓學生思考應該研究長方形的什么。學生在思考中交流,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愿望。由于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問題,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厚,探索愿望也比較強烈。在研究長方形的邊的特征時我讓學生充分的猜想,學生的猜想先是點滴的,不成型的,但隨著猜測的深入,研究思路就越來越清晰了。
問:教材上提供了兩種研究方法,可是你的課堂上只出現(xiàn)了一種方法(其實也是兩種)——對折比較,你是怎么看的?你覺得沒有實施教材的意圖,這節(jié)課成功嗎?
b老師:我想教材上的操作研究提示圖提供的兩種方法,目的是為了鼓勵學生探索問題的方法多樣化。但學生有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積累,我覺得上課沒有必要把教材上的每一種方法都講解,關鍵是學生在探索中喜歡使用哪種方法。
問:你認為在你的課堂上,小組學習只是一個形式嗎?
b 老師:不,我恰恰認為本節(jié)課因為小組合作,為學生提供了合作學習的機會。“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是新課程改革提倡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我認為只有先獨立自主探索,然后才能有小組有效合作的可能。所以我先要求學生思考一分鐘,再在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在這一節(jié)課里學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得到了發(fā)展。
在這節(jié)課后,我還采訪了b班的一些學生,為什么沒有用直尺量長度的方法驗證對邊長度相等。學生笑著說:那多麻煩呀!我一眼就可以看出來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沒有必要量。
[反思]
上述的兩個案例,盡管執(zhí)教內(nèi)容是相同的,手段也比較相似,但很明顯,兩位教師的教學理念是不一樣的,課堂目標的價值取向更是迥然不同。
教例1 中的教師上課伊始也讓學生猜想,但是由于所提的問題過于泛化,學生的猜想也是不著邊際的,再加上教師沒有及時的加以引導,而使學生的問題離課堂越來越遠。由于學生沒有進行有效的猜想,讓學生驗證“長方形的對邊長度相等”,教師設計了兩種方法,環(huán)環(huán)相扣,使學生掌握了這一特征。可是我們看出,盡管學生經(jīng)歷了小組活動、操作、發(fā)現(xiàn)的學習過程。但是小組活動流于形式,學生的學習愿望不夠強烈,而是出于教師的內(nèi)心需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而是隨著教師的指揮而機械的操作。在這里,小組學習形式、操作紙片、量長度成為教師教學的道具。同時通過訪談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對于算法多樣化等新課程理念的理解是膚淺的,對新理念掛在口頭上、流于形式上,沒有真正內(nèi)化為教師的自覺行為。這節(jié)課的價值取向從本質(zhì)上講是狹隘的,甚至是功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