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一噸有多重》學案分析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認識噸。
(1)教師用課件出示第11頁的主題圖。
師:你們看誰來了?這一天陽光明媚,天氣晴朗。小熊、小馬、小牛和小鹿相約到河邊去玩。它們走到一座小橋邊,小馬提議:“這里有橋,咱們一起過吧。”小熊說:“等等,這里有個牌子,上面寫著‘限重1噸’呢!”
教師啟發學生思考:限重1噸是什么意思?1噸有多重呢?“噸”和“千克”有什么關系?4個小動物能同時過橋嗎?
師:誰知道1噸等于多少千克?
學生憑生活經驗可以說出:1噸=1000千克。(教師及時評價并肯定學生的猜想)
師:那4個小動物能同時過橋嗎?
圍繞小精靈的“能同時過橋嗎?”的問題,學生們會將動物們的體重加起來,與1噸作比較,從而得出結論。
師:四個小動物們會怎樣過橋呢?(鼓勵生思考討論交流補充,說出不同的過橋方案)
【設計意圖: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能說出1噸=1000千克,所以要討論過橋的問題,他們很可能會想到把幾個數加起來試一試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它們可以怎樣過橋?啟發學生思考:它們可以一個過去后,另一個再過;也可以一次過兩個,還可以……通過學生相互間的交流、補充,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體現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2、充分感受噸。
(1)學生抱每袋重20千克的沙袋感受1噸。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個人都用力抱一抱一袋沙子,感受20千克沙子有多重。
學生操作后匯報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沙子重20千克,多少袋沙子重1噸?(50袋)
教師借助多媒體演示:每次呈現5袋沙子(因為5袋為100千克),學生一邊看一邊數: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當50袋沙子占滿整個屏幕時,學生會感嘆:哇!1噸有這么重呀!
(2)再次感受1噸。
師:課前你們都自己測量了自己的體重(課前沒條件測量的同學可以用老師準備的體重磅稱一稱自己的體重),互相說一說你的體重多少千克?再互相背一背,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最后再算一算或估一估,多少個這樣體重的同學的質量才是1噸。
3、舉例:讓學生說說生活中什么東西大約重1噸。
教師可以用課件出示教科書中的例子,可以說“如果每個學生的體重是25千克,40個同學的體重就是1噸。”也可以說“九年級某班學生平均體重50千克,那么這個班20名學生的體重大約重1噸。”還可以說“兩頭牛的體重大約是1噸。”更應該說“一般電梯的載重量是1噸.”這樣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例子……
4. 感受1噸水的質量。
(1)學生匯報自己家上個月或幾個月用水數量(由學生課前去了解)。
(2)師:1噸水到底有多少呢?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噸水裝在一個正方體的水箱里,這個正方體該有多大?
(3)課件出示一個棱長是1米的正方體:在這個正方體里裝滿水,水的質量就是1噸。
(4)師:想一想,如果要把這個正方體水箱注滿,大約需要多少時間(課件出示流水速度)。
【設計意圖:設計了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活動,這些教學環節的安排可以讓學生始終處于較好的學習狀態,在這一過程中充分體驗,建立起1噸的概念。同時一些環節的設計既拉近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距離,又將數學知識的教學蘊涵其中,較好地整合了數學的三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