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第五單元 時、分、秒教案及反思
教師口頭報時刻,如:3時至3時45分,經過幾分?學生搶答,看誰搶答得快,教師給予獎勵。板書設計
個人二度備課:課后反思:作業布置或設計
10月26日《課堂》p28 回作:《特訓》p45—46 第1、2題課后反思:
教后整體反思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時、分和會讀、會寫幾時幾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知識性目標相對簡單,“秒”是較小的計量時間的單位,比較抽象,不像長度單位、質量單位那樣可以借助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小學生一般不易感知1秒和幾秒有多長。本節課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體驗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1秒、幾秒及1分的時間觀念。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用“經歷”、“體驗”、“探索”等過程性目標動詞刻畫出學生數學的活動水平。而體驗又是一種情感真正投入的學習活動,它需要學生身處學習環境中感受生活中的數學,使之成為學生的一種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認識1秒”時,我讓學生通過反復看秒針走動,聽、說秒針走動的聲音,說一說,演一演1秒鐘你會做些什么,體驗“秒”的實際意義。最后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脫離鐘面的輔助作用進行再體驗從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觀念,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當提到“秒”時,在學生的頭腦中就不再是一個無意義的時間概念,而是和數數、拍手、眨眼、回頭……等現實情境聯系起來了,學生對“秒”的認識就有了一個鮮明具體的情境支持。后面的環節中還有體驗五秒、二十秒、體驗1分=60秒,1分鐘的體驗活動等。這節課中,始終貫穿的一根主線就是讓學生不斷地,有層次性地體驗,在體驗中,不知不覺他們對秒的認識已經達到一個高潮,也較好的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只有在親身經歷或體驗一種學習過程時,其聰明才智才得以發揮出來。任何的學習都是一種主動建構過程。有這樣一句話:聽見了,忘記了;看見了,記住了;體驗了,就理解了。可見,讓我們的學生親身感受數學、經歷數學、體驗數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佳方式。
本課的另一特點是突顯了數學的文化、教育功能。數學不僅僅只是科學,也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份,長期以來,我們過分強調數學的科學性,忽視了其作為文化功能的存在,以致在一般人眼中,數學是枯燥、無味的,只是一些沒有生機的數字和圖形的堆砌。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我們在強調作為科學的數學時,更要讓學生感受到作為文化的數學的存在。本課通過讓學生看一秒能做多少事,看劉翔奪冠的資料,充分地讓學生感受了時間的寶貴,感受到了數學的文化性和教育性,是本課極具人文關懷的體現。
(成熟型教師用)
單元(章)主題第五單元 時、分、秒任課教師與班級
本課(節)課題第三課時 時、分、秒的鞏固練習第3課時 / 共4課時
教學目標(含重點、難點)
及設置依據
1、 通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充分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 2、 通過練習,學生比較熟練地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教學重、難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教學準備
教 學 過 程
內容與環節預設
個人二度備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