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 《毫米 分米的認識》教學案例|人教課標版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60~61頁的例1、例2。
教學目的:
1.通過使學生經歷猜測、探索、驗證的過程來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使學生初步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在建立長度觀念時,對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間的關系易混淆,故教學時應講清它們之間的關系,比較它們的長短,使學生能正確、深刻地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教具、學具準備:教師準備投影儀(或掛板)、米尺;學生準備直尺一把、一枚一分硬幣、一枚一元硬幣。
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境
測量游戲:
師說:同學們,你們每組桌上有一個籃子,籃子里有幾種東西(“一元硬幣、一分硬幣”各一枚、一張紙條、一塊橡皮),請你們看看分別是什么?
師問:誰能用尺子準確測量出它們的長度或厚度?(小組合作)
小組匯報。
猜測:一元硬幣的厚度。
師問:測量一枚1元硬幣或1分硬幣的厚度為什么不能用以前學過的長度單位來表示呢?(學生自由發言)
師小結:一枚1元硬幣(1分硬幣)的厚度用米或厘米做單位都不合適,這時我們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長度單位——毫米。(板書:毫米)
二、獨立探索
1.認識毫米。
(1)師問:觀察自己的直尺,你有什么新發現?(同桌交流)
(2)匯報交流:1厘米中間的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3)師問:用兩支筆的筆尖指著,一毫米一毫米地數1厘米中有多少個1毫米?
(4)教師小結: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還有更小的格。一厘米間的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1厘米里面有10個1毫米。(板書:1厘米=10毫米)。
(5)提問:你身邊什么物體的實際長度接近1毫米?
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長度。
(6)練習質疑。
①教科書第66頁“做一做”中的習題。
②量出一枚1分硬幣的厚度。
(7)測量驗證:一枚1元硬幣大約厚( )。
2.認識分米。
(1)引入分米。
①動手操作:用學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課桌寬是多少?(當學生用“米”做單位量時,課桌寬不夠1米,用“厘米”做單位時,一一地量很麻煩。)
②獨立探索:你感覺用一個多長的長度單位量課桌的寬比較合適?
③匯報交流,引導學生想象:如果有一個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
④教師說明:像量課桌這樣的物體長度時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單位都不合適,我們就要創造一個新的長度單位。
⑤互相討論:這個單位規定為多長合適?學生討論(得出以“10厘米”為一個單位比較好)匯報并說明理由;從而引出“分米”。(板書,把課題補充全:分米的認識)
(2)問: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書:1分米=10厘米)。
用手勢表示出1分米的長度,表示出2分米的長度。
(3)學生用直尺量1米長的繩子,每1分米作一個記號,問: 1米里面有幾個1分米?(板書1米=10分米)
(4)練習質疑。
①同桌互量從手腕到指尖有多長?
②教科書第67頁“做一做”中的習題。
三、利用知識,解決問題
1.練習十七的第1題。
2.在( )里填上合適的單位(投影或掛板出示)。
一把米尺的長是1( ) 一把米尺的長是10( ) 一把米尺的長是100( )
一個墨水瓶高約1( ) 教室的門高約是2( ) 寬約是以( )
3.量出數學教科書的寬是幾分米幾厘米幾毫米?(1分米4厘米4毫米)
4.練習十六的第2題。
四、看書質疑,全課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我們用什么方法可以即直觀又準確地記住它們之間的關系呢?
五、手指游戲
1.教師邊說邊演示:“手指兄弟親又親,大哥掛帥高高站,二哥是首我是尾,我是小弟表毫米,米到毫米記得牢,手指叉開表進率,相等空間代表10,大哥二哥有秘密,等待我們去揭密。”(用“快板”的形式說出來)
2.學生互相動手表演。
師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大哥二哥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明天我們就一起來揭密。”
六、課堂作業
1.量出數學作業 本的長約是多少分米,厚是多少毫米?
2.在作業 本上畫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長的線段。